如果问我童年有没有什么遗憾,或者说如果我的童年可以重新再来一次,我最不想错过的学习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做家务,烧饭。
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山村,但是却很少做家务,更不用说干农活了,可以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小孩儿,我该有的训练一样没有😂有时候想想有点后悔,甚至会怪我妈为什么不让我小时候多干点活儿,但是现在想想谁也不需要怪(那个时候让我干活儿,我想干才怪😂),我妈爱我的方式没毛病,她承担了一切家务,忙里忙外,让我好好学习。而我也确实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一直都还不错。
也正是因为我一直在学习,在思考,所以,当我成为三个孩子的妈妈之后,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绝对不是把孩子圈养在一个四围封闭的建筑物里,让孩子学完国家规定的课本上的知识,考很高的分数,到时候上一所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好好生活就是教育。正如蔡颖卿在她的书中《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说过的:
“生活必须与教育一致,否则起不了教育作用。
身心的照顾、人品的建立、礼貌的教养、服务精神的培育,本应由内而外才能根深蒂固。
我们应该重视经由日常生活自然内化的教育过程,让孩子从生活的常规实务、细微的举止言谈、家人的尊重互助,循序渐进地学习自我管理、善待他人而后再服务小区、社会。”
蔡颖卿有一个言传身教的母亲,母亲透过自己每日的真实生活给她树立了一个充满热情、热爱母亲职分,用爱浇灌家人,用心经营家的榜样。她的母亲也曾花费许多时间,教会她逐渐加深的生活功课,母亲的心血成就了她的生活能力与创造力。
所以她认为任何照顾自己的生活技能都很重要,比如洗碗。即使是她家孩子联考的前一天,孩子们也照常洗碗、拖地。因为教育与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知识也不是只存在于书本中。她爱她的孩子,希望孩子们也能了解她曾体验的快乐,学会她所拥有的生活技能。
不得不说,我花了很多时间教导孩子做家务(比如:理家、烧饭)的实践,受蔡颖卿的影响很深。非常感恩能够读到她写的每一本书,我至今深深受益,而且会继续受益。
妈妈需要让孩子从小做家务,这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生活力,独立性,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一起分工完成的家事代表爱人同心协力、相互体贴的情感。
蔡颖卿在《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还说过一段特别经典的话:
“服务的心无论如何都得从家庭扎根,才是正确永久的。孩子起初也许会先视家务为劳苦,但只要持续地带领,让孩子了解因为他的付出,家里得到什么样的实质帮助,透过服务能传达对彼此的爱,而有能力去爱人的孩子,也才会感受到被爱的美好,这是一体两面的教育。”
从信仰的角度,做家务是一种爱的服侍。我特别喜欢《从灵开始做父母》那本书里关于“服侍之举”的说法:
受到这些宝贵书籍的影响,我不仅在头脑里越发认定家长要放手,让孩子从小坚持做家务,也在实际的生活中训练孩子。我小时候缺席的功课,现在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学起来。发现我们是彼此受益。
筵筵和木木相比,无论是做家务还是学烧饭都比较晚,第一次跟着视频学习叠衣服是在她6岁左右,第一次炒菜我忘记了,印象中也是六七岁的样子,但是常规的家务活是有让她做的。木木比姐姐要早一些,两岁多就有了厨房初体验,因为她个性和姐姐很不同,喜欢探索,动手能力强,所以在做饭烧菜这块显得比姐姐还要老练。她第一次打鸡蛋就让我很惊讶,动作娴熟,简直是完美。我的视频号“兰家三公主”里记录了不少木木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如果让我用两个字评价木木就是:敢整😄
朋友圈中搜索关键词,我找到了一些零散的记录。于是用墨记整合在了一起,边整理边回顾,原来姐妹两个带给我这么多欣喜、温暖和感动。她们的爱心服侍,仿佛是一道光,把我们的小家照亮。
生活的教育其实是爱的教育,透过对家人的服侍能传达对彼此的爱,而有能力去爱人的孩子,也才会感受到被爱的美好。
回顾这几年的育儿之路,让我欣慰的是:因为长期的坚持、教导生活教育,我看到了在孩子身上结出了小小的果子,虽然不是很成熟、丰硕,但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如果你还没有开始,我鼓励你,从现在开始一切都不晚。
最后,让我仍然以蔡颖卿《安定的妈妈有力量》中的一段话,作为妈妈们的共勉:
“无论家庭经济力如何,当一个母亲投入家务并经营得力,就能使孩子得到舒适的照顾,以此延伸生活乐趣。
一位精神愉快、把生活过得趣味盎然的母亲,透过慧心与巧手抚育孩子,她自己就是幸福的诠释者与责任力行的说服者。这与所受的学校教育高低无关。
在这种生活情境下成长的孩子,是透过懂得生命内在的意义而了解行动的力量。其中的财富,岂是我们今天漠视生活、只想追求金钱所能换取的?”
感谢你的阅读,但愿我付出的时间能够给你带来帮助。欢迎转发、“在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