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阳的教育文化长征
文 | 杨东平
樊阳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和其他教师不一样的是,从执教之初,他就在常规教学之外模仿孔子杏坛开讲,此后,发展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系列阅读讲座与人文行走。这场长达28年的行走,用行动阐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终极内涵。他成为了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第二届全人教育奖获得者,有诸多荣誉。但对樊阳而言,他的幸福和痛苦,都在教学过程之中。
在中学课堂中展开的,是应试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持久较量。这场实力对比极不相称的拔河,更是一场刻不容缓的救赎。他眼看许多学生的自信和兴趣过早地被应试教育毁灭,所谓“学渣学霸不过都是学奴”,他与生活战斗,与应试教育抗争,克服了谋生的压力、生活的痛苦与茫然,战胜自己、战胜生活、战胜命运。他用事实证明这样简单的道理:热爱读书、会思考的孩子,考试也不会差。他带过的十几届毕业班,每届都是年级第一、区市名列前茅。他同时证明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坚守人文教育的理想,并不是天方夜谭。在他的讲坛中,学习不再是为了应试,让学生发现自我,能够“独立思考、真诚表达”成为教育的目标。
2012年在北京西山会议期间向杨老师介绍人文讲坛
以语文教育为阵地,这是一场重塑母语教育、艰苦跋涉的千里长征。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以考定学,以考定教”,曾经生动活泼的语文与悠久博大的传统相隔绝,与生活和世界相割裂,变得僵化刻板、程式化和碎片化,与人文教化无缘,许多中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厌恶远在数学之上,这不啻是文化和教育的悲剧。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挣脱,秉持的是教学自由、思想自由的理想。他坚信中学教师必须拿人类文化最顶尖的部分——文学文化名著来滋养年轻的心灵,才不致教出文化的侏儒。人文教育应该在共同阅读中促进心灵的成长,形成彼此自主和批判性的阅读世界,使学生成为能够推进社会进步的合格公民。樊阳极具创意地解决了三个教育问题:一是打破教学内容的限制,以经典阅读和讨论作为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从而把语文课变成了人文教育;二是打破时空限制和学科壁垒,将自然山川、名胜古迹、博物馆等作为教育资源,阅读、讨论、写作有机结合,创设了人文行走的综合教育方式;三是打破学生年龄与年级的限制,通过书院制、拼板学习等方式,发挥混龄学习和小组探究学习的优势。
读书小组
山水之间
今天看来,这种打破和创设真的是先走一步,与当下的跨学科学习、项目制学习、整本书阅读、游学等创新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学校在窗外,他人是老师,世界是教材”这样的理念,在樊阳的杏坛已经早早地实践了。许多学生被幸运地唤醒、点燃,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
学生眼中的樊老师
樊阳是一位让学生敬而不畏的老师。年轻的学生会把他形容为善良正义、慈悲温润、博学多才的天使长加百列、文殊菩萨、古茶树和玄龟;年长的学生会把他形容为勇敢的刑天、坚持理想的堂吉诃德和西西弗斯;同事们称他为热爱教育、敢于尝试、敢于实践的“孙行者”。媒体报道称他“赢得普遍荣誉却无人效仿”,因而,他又经常被称为“孤独的布道者”。樊阳自己并不觉得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他在坚持的过程中不断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乐趣,他极为享受教学相长的过程,享受行走中迸发的无穷热情和智慧火花,享受学生的热爱和成长,达成了“理想与生活合一”的幸福状态。这真是一个教师的光荣和骄傲,是在现实生活中极为难得的人生的化境。
2014年季风书园的峰会,左图为杨东平
2014年8月的一个周末,在上海武康路附近的季风书园,我参加过樊阳行走上海的讲座,躬逢其盛。如今,这个文化的制高点也已进入上海的人文历史。我们仍在继续书写、思考、行走、阅读,春风种子,处处杏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正能量,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
这套四册之巨的《行读中西的人文课》,洋洋大观,作为樊阳和他的团队28年人文行走的结晶,如他所述“既贯穿经典文学文化的阅读,又关注文本背后社会历史与哲学思想的演变;把作家作品始终放在人类文明文化演进的大背景下品读讨论;同时进行中西方空间上的映照比较,并把文学、历史、地理、哲学有机融为一体”。它将成为所有人文阅读学习者受益的读物;在穿越历史,融入民间的历程中,也成为“人文行走”与青年、与世界交流的新渠道。
谨以此短文表达对樊阳及其团队由衷的敬意和祝贺——“以人文得自由!”
2016年莸全人教育奖时,杨东平老师为樊阳老师颁奖
杨东平
2019-5-29
排版 | 田婍锦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购买本书哦!
精彩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