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 12 月, 2024
spot_img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由

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好,我是摩西爸爸,这一次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卡拉马佐夫兄弟》。

一 、为什么要读陀老

图片来自网络

据说,李安写剧本,想突出某个人很有思想、很有内涵,就给他一个特写,让他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说陀老是深刻的代名词,我想是无可争议的。

但深刻也有深刻的弊病。

譬如我们说某一个人的作品很深刻,那他的作品一般是不易读的,不轻松的,至少不是消费层级的。

陀老的作品确实如此。

读陀老时,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我为什么要读陀老?

生活太轻松了吗?读点爽点的不好吗?

是为了装?显摆下,摆个Pose,读陀老!人生在世,不要逢场作戏。

是实用吗?我们知道时下最流行的读物,一种叫鸡汤,一种叫鸡血。鸡血可以让人热血沸腾,激情四射;鸡汤可以给你短暂快感,聊以慰藉。鸡汤鸡血更实用。

事实上,鸡血和鸡汤是组合拳。打完一剂鸡血后,头脑发热;发现改变不了生活的时候,来一煲鸡汤降降温,生活又美滋滋。

那格格不入的深刻有什么用?

《圆桌派》的作家们也想讨论这个问题。围一圈,讨论来讨论去,得了一个结论:深刻就是没啥用,读陀老的没准还不如读成功学的;一个人之所以读陀老,只能是因为那个人本身就很深刻,肤浅不能满足他了,所谓深渊与深渊响应。

换句话说,读陀老的原因是:人就是喜欢读陀老,你管的着吗?

这个解释很好,但我认为似乎还有更好的解释。

直到近期,我听了郭暮云老师的一个推送,突然恍然大悟。

深刻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经典范式。

这是什么意思了?每个人脑海里看到的世界,其实是自己头脑中文本的映射。这种说法当然不能等同于文本即世界,但可以说是文本解读了世界。

你脑中的范式,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

譬如,我们听到“你是风儿,我是沙。”第一反应也许不是大漠的豪情,而是缠绵悱恻的爱情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眼见”被你头脑中的经典范式解读了。

多读情爱小说,你也许观察世界更多浪漫主义;多读武侠类,你对社会的解读可能不自觉快意恩仇、侠义江湖;同理,你多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你可能洞悉更多的人性,更加认识自己。

你读的每本书都不同程度地储存在你的头脑里,在你脑中留些范式,构建体系帮助你解读你所看到的世界。

那么问题来了,你愿意储存些畅销读物,还是储存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了?

我想你的选择决定了你会不会读陀老。

二 、陀老行文的一些特色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读陀老说了很多,再谈谈陀老的文字。

我慕名读过陀老一些作品,对陀老的写作手法和行文风格略微了解。

我只分享三个点。

1.简单来讲,就是不拘一格,再说白点就是粗糙。

木心评论陀老的粗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粗糙是极高层次的美,真是望“粗”莫及,望“粗”兴叹。如汉家陵阙的石兽,如果打磨得光滑细洁,就一点也不好看了。尊重这粗糙,可以避免自己文笔光滑的庸俗。

他不会营造很大的场景,很戏剧的情节,因为陀似乎把全部心力用在挖掘更深的人性。

平常生活,字字句句,皆是精彩,皆是好戏。

因为舞台之上,正是赤裸的人心。

2.复调

陀老作品里每一个人的言论并不是为了论证、推动某一个中心思想而存在;每个人都似乎各行其是,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人的思想都自成体系,自成一派。

陀老并不是第一个使用复调的作家,但他却将复调推到极致。

你经常会看到一个中心向前推进,突然被一个路人“不识趣”地带偏题,跑到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熟悉这种风格后,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风景。

3.宗教

陀老是目前最伟大的基督徒作家!这句话唯一的争议只在于,这句话最后是否需要加上“之一”。

不同于神学家,陀的神学体系必须且只能以小说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有意思。

为什么?因为别的方式,你说不清楚。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给你讲个故事,你明白了会心一笑,Get到了,惊叹他的智慧;你不明白,怎么说你还是不会明白。

以上三点在《罪与罚》中已经显露得非常成熟,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更是淋漓尽致。

三 、关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一些想法

图片来自网络

说了半天,终归是推荐《卡拉马佐夫兄弟》,那就回归正题。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老集大成作品,也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在其中有他所有作品的影子。如果你只有时间读陀老一部作品,此部无疑。

当然,希望你能尽数读完他所有作品!

《卡拉马佐夫兄弟》主体情节其实非常简单。

老卡拉马佐夫生活糜烂,有四个儿子,米嘉、伊万、阿辽沙、半子(名字太长,我就叫他半子了,没有名分的儿子)。有一天,老卡拉马佐夫死了,那么凶手是谁?

陀老把整本书放在这样一个侦探小说的构架下,内容却包罗万象。

抽丝剥茧展开的不是案情,却是人心。每一页翻开都有惊喜,你窥探人心,云雾缭绕,你知道其中有大山,却看不清它的来龙去脉。

我素来有阅读即时写想法的习惯,唯独此书,所写无几。因为实在不知道每个人物、每个故事的脉络和走向,不敢妄论。只到故事结束,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人心真是最大的奥秘。

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米嘉的爱情线,一条阿辽沙的探索线。老实说,两条线交织并不紧密。

有专业人士甚至认为米嘉是艺术的极致,处处高光,而阿辽沙那条线都是臃肿的冷调宗教伦理,毫无兴致。

那位人士指出,阿辽沙线的卡西马长老,大男孩,小男孩如果尽数删掉,丝毫不影响文本主体构成,文本结构甚至会更聚焦和完整。

他所言可能正确,失去阿辽沙,文本结构可能完美;但失去阿辽沙、卡西马、大小男孩,宗教的灵魂就失丧了。

整个文本的骨正是救赎与复活,以及支撑这个体系的论述。也可以说,阿辽沙、卡西马正是陀老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具体内容太多,不便多说。

图片来自网络

佐西马长老这样一个经典人物,不像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塑造的主教,只有言行与教义。陀老为这位长老塑造了支撑他言行与教义的“重生见证”,使得这位长老有血有肉;他的教导就是他的生命。

在我看来,佐西马长老和他所代表的基督精神正是文本的灵魂。

其中不少章节耐人寻味。譬如宗教大法官、伊万和魔鬼的对话、法庭对弈,甚至单独成篇都称得上经典,高潮迭起。字数有限,我也不做妄评了。

读这本书时,我一直有一个担忧,很害怕看完后无书可读。就像一个书友说的,自己总有种偏见,俄罗斯那几部作品一读,其他经典都庸俗地跟畅销书无异了。

大抵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

希望以后能遇到更好的书,如若不能,一辈子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也是我的幸运。

实在是字数受限,书评并未展开。如果有机会,我下次书评会就内容具体分享。

最后,引纪德的话: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

以上。

图片来自网络

养成了一书一评的习惯,冒犯了不少经典!

现在心态调整的不错,重心不放文艺范上了,反观自己以前,重视修辞丢失了很多的信息。这篇书评,就是观点为主。

从今天开始,学习陀老,做一个粗糙但观点明确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记得关注,

喜欢记得分享!

所属主题
心意更新而变化
心意更新而变化
人若要扩展心灵,最好是研究基督。他舍身十字架以及三位一体神的荣耀真理。只要人对“神”这个伟大的课题做出真诚,热切和不断的探究,人的思想将得以扩到最阔,人的心灵将得以全面提升。这是做其他事情所得不到的。 ——司布真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