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中国先秦时期宗教

据《礼记》记载:“夏代信天命,殷代尚鬼神,周代重祭礼。”夏代多传说,殷商有甲骨文和青铜,周代有文献资料佐证。据说夏代就有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商代甲骨文多属于祭祀问卜的记录,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天神、地示和人鬼。其中,权力最大的当属上帝,首先它可以支配风雨,甲骨文多“令风”和“令雨”等;其次它还可以主宰人类祸福,多使用“降祸“等字眼;再次战争的胜负和政权的兴衰,多使用“帝若”或“帝不若”;最后是主管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有“帝降邑”等记载。

在商人的观念中,不仅有上帝,而且供上帝使用的差役,包括日月风雨等诸神和山川河流诸神,而周代大多数祭祀都是从商代发展而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在商代形成,不同的是周代多使用“天”代替商代的“上帝”。

实际上,商人的上帝不是天,在甲骨文中“天”没有神性,或者说天不是商人崇拜的对象,它不像日月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商代的“上帝”相对“下帝”而言,因此在商人的世界中上帝相当于地上王权在天上的投影。即便如此,上帝和商王并无血缘关系,商朝的国君在卜辞中从来不会被称之为“天子”,这一点和周代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商代人相信灵魂不死,但凡人和君主的结局不同,凡人的鬼魂游离于天地之间,而商王的魂则归于上帝。而现任的国君就是通过祭祀祖宗将自己的意志转达于上帝,简单地可以理解为商朝去世后的国君担任上帝的“仆役”,他是连接现实国君和上帝的桥梁,因此祭祀祖宗在商代属于最隆重的活动

周代不同于商代的是筮(shì卜渐渐取代骨卜,并最后发展成为八卦。除此之外,“天”渐渐取代“上帝”,周王被称之为“天子”,并且周人认为所有人的都是“天”的儿子,而不像商代只有国君“宾于帝”,只不过国君乃“天”的长子。可是商王作为“天”的长子不仅不能替天行道,而且还暴虐万民,因此周王才得了天命,被重新立为“嫡长子”。

周公的贡献在于严格执行这种制度,如果按照商朝惯例,武王去世周公继位,但周公却辅佐成王,这种制度的改变和宗教有着必然联系,否则后来的周天子就难以“合法化”。从这一点看,周公确实了不起。还有不同于商代的是周人即可以祭祀祖先,又可以直接祭拜“天”,从而摆脱了商人对祖先的鬼魂依赖。

商代衰亡,周代兴起,按照天命都属于定数,如果这样的话,周代也有衰亡之日,这令周公寝食不安。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周公就必须改革宗教,否则通过天命建立的周朝,也会同时因为相同的天命而灭亡,于是就有了“以德配天”的思想。

在商代,甲骨文中几乎没有道德伦理意义的文字,但在周代道德主义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相比两者国君的名字,商代大多数都是“甲乙丙丁等干号,但周代则是“文武孝恭”等谥号。周人将道德赋予“天”,并认为“天”最重要的属性就是道德,即“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如果说商代的“上帝”职责主要在自然界,那么周代的“天”则主要渗透在人类社会中。

周代可谓是宗教、政治和社会意识一体化,即所谓的“明堂制度”。它既是祭祀之庙,又是天子布政之堂。可谓是“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而“礼崩乐坏”则意味着宗教、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衰落,人们开始怀疑“昊天不平”和祖先也不再庇护自己的子孙,甚至还咒诅“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儒原本是专门主持宗教仪式之人,时代和生活所迫导致对“天”的敬畏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天”了。人世间的事情靠“天”无用,孔子之所以强调“仁”,实际上就是人不能听天由命,“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做好人再说。因此,在孔子看来宗教祭祀活动应该从现实的角度去看,而非从彼岸世界看,即“敬鬼神而远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已经不看重神究竟存不存在,心理满足就可以。

我们之所以推崇孔子为圣人,主要是他改变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敬”不至于彻底反宗教,因此礼仪仍然很有必要,但最重要的却是做人,而非敬神。

孟子虽有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明显此“天”在乎理,而非宗教之“天”。荀子更是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天”已经属于人类环境而已,全无宗教“天”之意。

真正反对宗教的是法家思想,韩非子认为“画鬼容易画马难”,这意味着他们不相信有鬼,所以想怎么画都可以。尽管如此,宗教并没有完全消失。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