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饥荒·人生

饥荒·人生
路得记系列证道之一
经文
得 1:1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得 1:2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
得 1:3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他两个儿子。
得 1:4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
得 1:5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得 1:6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
得 1:7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
得 1:8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象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
得 1:9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
得 1:10说:“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
得 1:11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
得 1:12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
得 1:13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
得 1:14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得 1:15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
得 1:16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
得 1:17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哪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的降罚与我!”
得 1:18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
得 1:19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
得 1:20拿俄米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得 1:21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
得 1:22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
 引言
路得记所记述的,貌似只是几个普通人的故事。没有帝王将相,没有先知祭司,有的只是一家人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然而这卷书却“如此平凡,如此神圣,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在黑暗的士师时代,注目于伯利恒的点点星火;在宏大的圣约历史,引出了以色列的伟大君王。犹太人每逢五旬节就会诵读这卷书,意义绝不仅是为了纪念其中收割与拾穗的情节;基督徒喜爱阅读它,则是因为在其中看到上帝荣耀之后,得着力量可以直面自己惨淡的人生。

关于人生,中国人谈论次数之多,并不次于世上任何其他民族,然而这些谈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却多与圣经“人生观”大异其趣。比如南宋的蒋捷在他著名的《虞美人·听雨》中是这样讲述人生: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无独有偶,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他名为“《活着》”的代表作的结尾,也扣了这么三句话来总结人生:


少年去游荡
中年想掘藏
老年做和尚

简而言之,两者所谈论的,都是一种“一路向下”的人生。而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在这样的人生中,虞美人或愚昧人们在西西弗斯的斜坡上步履维艰,终于从不甘堕落,慢慢变为任意堕落,最后,要么在自我欺骗中享受堕落,要么在自我消沉中亡于堕落。

而路得记这貌似平凡的故事,却恰恰勾勒出了一条不可思议的轨迹:房角的头块石头击碎了“命运”的无情巨石,在浩瀚的恩典中向世人显明:人生的主宰只有上帝,命运的逆转惟靠福音。
以利米勒
犹大支派的伯利恒人以利米勒,生活在一个以色列和摩押之间还可以自由迁徙的年代,那么这可能是左手士师以笏刺杀摩押王伊矶伦后,国中太平的那八十年(士3:30)(当然也可能是其他时期)。不过无论他的人生纪年具体落实在哪个时段,都可以确定是在士师记和撒母耳记之间,在他未必知情的情况下承载历史和神学双重意义上的过渡作用。并且,士师记结尾的断言,似乎正是为他量身打造:

士 21:25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以利米勒同样任意而行,就是这么任性。无论他彪悍的人生是否需要解释,他的人生轨迹都和《听雨》或《活着》差不多:一路向下。

然而所谓一路向下的人生,并非都像自由落体般直线坠落,而更像是由一个个错误的节点所串联起来的最速或非最速下滑曲线。宏观来看下滑趋势无可辩驳,但要是聚焦在某一个具体节点,所犯的错误甚至在较为清醒的旁观者看来似乎也可算是无可厚非。

比如,饥荒来临,作为一家之主该怎么办?有多少人的选择会和以利米勒迥然不同呢?

首先需要了解,饥荒,可能是上帝对人类的三种宏观调控手段之一:

撒下 24:12“你去告诉大卫说,耶和华如此说:‘我有三样灾,随你选择一样,我好降与你。’”
撒下 24:13于是迦得来见大卫,对他说:“你愿意国中有七年的饥荒呢?是在你敌人面前逃跑,被追赶三个月呢?是在你国中有三日的瘟疫呢?现在你要揣摩思想,我好回复那差我来的。”

另一处经文更显明了饥荒的意义:


摩 8:11主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必命饥荒降在地上。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

所以,事实上许多的饥荒都是信仰问题而不是粮食问题,其性质正如耶稣在旷野所受的第一个试探。不过,面对饥荒,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都会做出和以利米勒一样的决定:逃荒。东北的汉人,大半都是从华北逃荒而来。并且能够逃荒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如果你生在1960年的安徽或者河南,就连逃荒的自由都没有,只能在民兵和壕沟的保护下,和你的邻居一起在村里为国饿死,连名字都不会留下,最多只能变成《墓碑》里的一个数字。


饥荒·人生
所以,可能有人会觉得,以利米勒带领全家逃荒,何错之有呢?难道应该为主饿死在伯利恒才算是属灵?亚伯拉罕和雅各,不也都曾在饥荒时逃往埃及吗?

但是当你细读经文,你会发现,以利米勒和亚伯拉罕的逃荒,不可同日而语。亚伯拉罕那时在迦南是不折不扣的孤独寄居者,一旦饥荒来临,单凭自己一家,几乎无法抵御。而以利米勒时代,迦南已经是被征服的应许之地,超过几百万的以色列人定居在此,他们已经是靠律法而活的圣约共同体。并且值得对比的是:饥荒来临时,波阿斯在哪里?也跑了吗?如果当时以利米勒不走,而是和波阿斯等同族的弟兄携手共渡难关,那么他的人生结局是否会有不同?

当然,士师秉政时期,律法无人问津,百姓信仰败坏,百姓中的普通一员以利米勒,显然不像波阿斯甚至拿俄米那样熟悉律法、遵守律法。他这一去便是十年,从寄居变定居,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至干脆就在摩押给儿子娶了亲(或有人以为,经文似乎暗示两个儿子是在他死后才娶妻的,但即便如此仍可以合理地推断,这种做法并非违背了一家之长以利米勒的本意),而没有回到并不遥远的死海对岸的本地本族来给儿子娶妻!

最终,这个犹大支派的圣约家庭,这个应许之地的四口之家,十年之间就分崩离析了。十年生死两茫茫,未亡人拿俄米该如何思量这一切呢?

这一场人生悲剧,作为家长的以利米勒,当然负有主要责任,虽然他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无从知道他的性格,但我们清楚看到了他的命运。我们不会说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但他性格中或许可以称为“理性主义”的那种成分和倾向最终毁了他。他认为自己的聪明可以胜过上帝的启示,于是仗着自己的理性,和外邦人一样,趋利避害,精打细算,逃离本该委身的圣约共同体,融入粮食管够的摩押福利国,最终在为时太晚的时候才发现,人的聪明不足以取代神的道路,细节的合理不能取代敬虔来拯救他和他的家庭

因为敬虔的意思就是:道路胜于聪明。平庸之人在正确的道路上,境遇一定远远好过歧路上的聪明人。

“以利米勒”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我的神是王”。多么强烈的讽刺。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以利米勒和众人一样,任意而行。而他的两个儿子,“玛伦”的意思是“有病的”,“基连”的意思是“钉住的”,这让人惊心的名字给他们的悲剧人生又添加了两个意味深长的注脚。
拿俄米
如果说以利米勒的人生是“一路向下”,那么拿俄米的人生就是“先下后上”。

前半生,她嫁鸡随狗,背井离乡,中年丧夫,晚年丧子。对那个年代的女人而言,这是不折不扣的绝境:没有子女可以依靠,年纪老迈无法再嫁,甚至没有体力去拾穗自养。她的前半生,恰如她自己所说(20),是出埃及记里从玛拉(苦)到以琳(甜)故事的反转。

然而,因为恩典,她这反转的悲哀人生被上帝再一次逆转,最后她竟以堪比亚伯拉罕得以撒的方式(虽然这一次并无超自然的神迹)得了儿子:

得 4:14妇人们对拿俄米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愿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声。
得 4:15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养你的老,因为是爱慕你的那儿妇所生的;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
得 4:16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怀中,作他的养母。
得 4:17邻舍的妇人说:“拿俄米得孩子了!”就给孩子起名叫俄备得。这俄备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卫的父。

或许你会觉得,拿俄米也是依靠理性的,因为她是听见本国又有粮食了才决定回去(6),然而通过她对俄珥巴的评判(15),可以知道她更关注信仰。并且极可能路得对上帝的认识也是主要从她而来,并且11-13节的话也显明她很熟悉律法(申命记25章中的嫁娶之例),所以,回乡,对拿俄米来说仍主要是一个信心的举动,虽然这信心看起来并不大,甚至饱含愁苦(13,20-21)。然而信心的关键本来就是:方向胜于大小。在错误的方向上信心越大,祸患也就会越大;而在正确方向上的信心哪怕如芥菜籽一样微小,最终都能带你到达正确的终点。
俄珥巴
摩押女子俄珥巴的人生轨迹是“先上后下”。

她嫁给了上帝的选民,这个选择,至少从她这一边来说并非错误,反倒是一个认识真神的好机会。而且从经文中也能看出,她人品不错(8),情感丰富(离别时抱头痛哭),意志的方向一度也正确(同样说要和婆婆一起回去),然而在拿俄米的一番话之后(1:11-13),她的理智还是胜过了情感,人生天平上自己的幸福终于胜过了婆婆的孤苦,于是她主动和婆婆亲嘴道别(14),回家去了。

虽也有人认为,这也是她顺服拿俄米的表现(毕竟是拿俄米劝她回去的),但根据后文拿俄米对路得所说的“你嫂子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15)”,可以知道,这种说法不太靠谱,至少不太全面。俄珥巴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退回到了她认为自己可以掌控的确定环境中。如果理性的意思就是靠智慧不断消解不确定性,那么信心的意思就是靠恩典不断征服不确定性。在此意义上,俄珥巴如同她的公公,做了她认为最“合理”的选择,这选择就是:回到本国和原本所拜的神那里。

摩押的神叫做“基抹”,这个邪神最大的特色就是鼓励一切猥亵淫秽邪恶的仪式。比如摩押人在危急时刻,就常常向基抹献人祭来试图取悦牠,甚至摩押王也曾经在兵临城下时献上过自己的王子(王下3:27)。以色列的士师耶弗他献上自己的女儿为祭,也可能是受了这个摩押邪神的影响。

看起来人品、情感、意志、理性都很健全的俄珥巴,最终就是回去拜这个神,并且委身于基抹共同体中了。道路胜于聪明,对此,俄珥巴再次给出了反例。

路得
而另一位摩押女子路得,她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一路向上”的。

她的前半生基本和俄珥巴一样。因此,使这一对妯娌分道扬镳的力量,终极而言,是上帝那奥秘的拣选,是上帝那测不透的恩典。我们无法评判祂为何取去一个、撇下一个,甚至不敢说路得的个人素质就一定强过俄珥巴。对此我们只能仰望上帝,将感谢和颂赞归给祂。

若不是圣灵所感,无人能口称基督为主,同样,若不是圣灵的感动,又有谁能在路得的处境下,发出:“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16)”这样振聋发聩的信仰告白呢?说起来,路得和俄珥巴的区别就是这一句话而已,而这句话的总意仍就是:道路胜于聪明

不过她的故事,下一次再详细分析。
基督
作为对比,基督的“人生”轨迹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应该是“先下后上”吧,和拿俄米的轨迹类似。基督的“人生”路线,以下几节经文说得非常清楚:

腓 2:6他本有 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 神同等为强夺的;
腓 2:7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
腓 2:8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腓 2:9所以 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
腓 2:10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
腓 2:11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 神。

基督的一生,就是顺服的一生,是在天父所定的方向上坚定前行的一生。路得、拿俄米等圣徒的人生轨迹,都是对基督人生轨迹的致敬与效仿,或多或少显明了“荣耀上帝、以祂为乐、直到永远”这一人生真谛与首要目的的实际含义。




道路胜于聪明。智力平平之人,若能够谨守遵行上帝的旨意,在上帝命定的方向上坚定前行,总体而言总会取得远胜外邦人的人生结果:在今世得百倍,在来世得永生。反之,自以为聪明的人,实际上认为自己那颗不到三斤重的大脑比创造天地的主更值得敬拜,所以就会在处心积虑地追求自己以为的完美人生的歧路上渐行渐远,最终误了卿卿性命。在错误的方向上,技术的精湛和细节的精准并不能拯救你的命运,正如同无论你的技术多高,越来越快的俄罗斯方块都终将填满屏幕,之后你就会Game Over,而这个结局是从你一开始决定要玩这个游戏时就已经确定了的。

如果时空真可以穿越,如果以利米勒有机会明白“道路胜于聪明”,那么他就应该知道,在他具体的人生境遇中,唯一可取的正确路径就是:牢牢抓住以笏带来的和平机会,即便有饥荒,也绝不移民,坚定地留在应许之地,和波阿斯等人一起,在圣约共同体中遵行律法,彼此相爱,共渡难关,荣耀上帝。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最终上帝拣选了其他人来显明祂的旨意,因此在这一幕戏剧中,以利米勒只是配角。

不过,面对饥荒而不逃,充其量还不过是如尼希米一般的坚毅之士(尼6:11)。而基督实际的做法,却是从丰饶的天国,来到了饥荒的人间,又拒绝变石头为食物,单单顺服神的话语,并献上自己成为选民的生命之粮。于是后来便有许多圣徒毅然效法基督道成肉身的垂范,“人往低处走”,专门去那有饥荒的地方,向肉体和灵魂都饥渴的世人显明基督的慈爱与救赎。

光绪二年,华北大旱,三年无雨。山西灾情尤为严重,饿死五百万人,约占山西人口三分之一。李修善(David Hill)牧师受英国循道公会差派,来中国汉口传道。听闻华北发生饥荒,他立刻就和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人一起前往山西赈灾。

如前文所引:

摩 8:11主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必命饥荒降在地上。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


李修善牧师同样深知,深受鸦片和饥荒困扰的山西,最缺乏的不是粮食,而是福音。所以他到了山西,就一面赈灾,一面传道。为了赢得山西士人,他和同工一起预备了几千包书,内有圣经和一些信仰材料,在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时等在考场外,考试结束后便发给出来的考生,同时附有一则有奖征文启事,六个题目,取前四名,第一名奖金30两白银,二至四名依次20两、15两、10两。征文的六个题目分别是:真道根源,正心,祷告,赏善罚恶,偶像,大烟。

这次征文比赛的第一名,就是当时还是个烟鬼,后来却大有能力的华人牧师席胜魔。


饥荒·人生
基督徒为什么一定要去饥荒之地呢?因为在那里,灵魂与肉体的双重缺乏使得人心最渴慕救赎,因此哪里有饥荒,哪里就是基督徒最应该工作的禾场。教会历史也多次证明,每一次饥荒、瘟疫、战争,都会带来信仰的复兴。

以利米勒一家的故事显明,历史的真正方向就是神意对人意的胜利,是伯利恒对摩押的胜利。律法与福音超越自然和人心的疆界,必将一步一步穷尽上帝预定的轨迹。在饥荒、战争、瘟疫级别的决断时刻,万国万民早晚都要面对摩西给出的命题来做出抉择:“今天我把生命和福乐、死亡与祸害,都摆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申30:19)”

而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拿俄米的道路、路得的道路、李修善的道路,因为这就是生命的道路,是基督的道路。


20160821


郭暮云的半导体

饥荒·人生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饥荒·人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所属主题
暮云的半导体
暮云的半导体
本公众号的内容是我的讲章、评论、诗歌、译文等。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