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海湟源县东大街17号的湟源县基督教福音堂,是由美国传教士柏立美1921年创建,他在湟源传教到1949年才离开,28年间,柏立美不仅与丹噶尔人民缔结了深厚的友情,并用相机记录下了丹噶尔古城的民风、民俗和历史变迁。
笔者在湟源福音堂寻访
1881年11月,柏立美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08年,柏立美通过宣道会面试,2月4日,奉派从美国的西雅图上船,穿越太平洋到达上海,又乘坐汽船沿长江到了汉口。然后和另一位要去中国西部的美国传教士搭伙而行,经过几个月的旅程后到达了甘肃洮州(即今临潭县)美国传教士建立的福音堂,他一边向群众分发福音单,一边积极的向一位藏族老人学习藏语,还特意到青海的塔尔寺了解藏传佛教。
身着藏服的柏立美牧师
1912年,他奉命陪同一个生病的传教士返回美国,两年后的1914年,他与在岷州(今岷县)传教的加拿大医学会的夏桂诗(Grace Harkless)回到洮州继续他的传教生涯,同时也努力地学习藏语。
柏立美与佳罗族长
1919年1月1日,柏立美与夏桂诗在岷县举行了婚礼,而后返美休假。1921年7月13日,他们的儿子小约翰(JohnDavid)出生。柏立美被神召会任命为牧师,夫妻二人在回中国之前的两年里,带着他们刚出生的儿子约翰在宾夕法尼亚兰的神召会教堂里面事奉。
柏立美和妻子、儿子合影
1922年2月,他们夫妻带着儿子小约翰开始了又一次充满艰辛的东方之旅,终于经过长途跋涉后,他们一家又回到了老地方岷州,与妻子商量决定,自己一个人西行十几天后,来到了日月山下被称为“小北京”的湟源县,这里淳厚的民风和繁荣的贸易,又加上中华内地会1919年在城内庆盛合商店已有的60来人的教会,他返回岷州,把妻儿接到湟源,先租用城内的民舍安顿下来,在中华内地会的教会工作。
百年前的丹噶尔(湟源)老街
1923年,用自己的积蓄买下居民陈光恭房产一处,即原清都司衙署旧址(现福音堂住址),1924年改建成西式楼房一幢,建筑坚固、规模宏畅,另建平房若干间,设有教堂及诊所等,新教堂建成后,中华内地会就到这里聚会,并改名为“福音堂”,从此,开始了他们漫长的传教生涯。
1928年的丹噶尔古城全貌
1927年1月,不满6岁的小约翰染上天花,照顾孩子的桂诗真(柏恩惠)在第7天也被传染,就在那一个月之内,娘(1月27日早上)儿(1月20日,8:30)俩同时离开了柏立美,一位乡亲为他的妻子捐赠了一副棺木,另一位乡亲捐出了他的一块山地给教堂用作公共墓地,柏牧师在感激之余将小约翰的棺木和他的母亲一起,安葬在那块墓地的同一个墓穴。后从印度回国。
安葬前的棺木
1928年柏立美返华后,在去北京的路上认识了魏路得(Ruth LaBar Weidman),两人邂逅相遇便都认为这是神的旨意,8月8日在天津举行了婚礼,婚后复回湟源,与路得的妹妹Elizabeth和她的未婚夫George R. Wood一起生活。
柏立美与魏路得的合影
1929年2月15日,河湟事变中,马仲英屠杀了湟源县的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人数足有三千人,另有八百人受伤,福音堂倾力救助百姓,深得民心。但柏牧师心脏受损,不能在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生活了。1930年,柏立美因心脏病夫妇两人只好回国养病。
宣教旅程扎营于祈年山
1931年6月,儿子柏大卫(David V.Plymire)在三藩市出生。1932年10月5日,柏立美放弃美国的富裕生活及刚刚恢复身体的情况下,同妻子抱着只有一岁多点的儿子柏大卫,几个月后一家人再次回到湟源。1937年4月17日,大卫的妹妹美安(Mary Ann)在湟源出生。
1938年柏立美牧师全家福
1943年,柏立美妻子因心脏病发作携子女回国,柏立美只身留驻湟源。1945年,因为战争柏立美回国与妻儿团聚。1946年,抗战胜利后携眷重返中国,在上海停留时,大卫放弃在上海教会英语学校读书的机会,硬要跟家人一起回到湟源。
柏立美牧师在湟源的故居
1948年,柏立美在神召会西北区区议会年会上被推选为副会长。1949年6月19日,柏立美因为财产被没收、教堂被关门、同工被逮捕,一家人不得已离开湟源经香港回国,孩子们在美国上学,柏立美继续在当地教会服事,整理他游历甘、青、藏各地所拍的照片。
1949年在湟源的最后一次洗礼
1956年12月8日清晨,柏立美在密苏里州斯普林菲尔德的家中,坐在厨房的桌子前,两手紧紧地拿着30年前就跟随着他翻山越岭的圣经,掉下一颗思念的老泪后,静静地安息在主怀,享年75岁。夫人柏恩惠(魏路得)1975年辞世,享年79岁。
柏立美在湟源创建的礼拜堂
–欢迎转发–
(不做传教士、要做传教事)
寻访者手机、微信:139 6883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