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惠一家简介
哈利·帕森斯(Harry Parsons,中文名張道惠1878-1952,1899年來華),循道公會來華傳教士,出生於巴恩斯特普爾(Barnstaple)。他於1901年抵達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與塞繆爾·波拉德(Samuel Pollard)一起工作,並於1905年參加了第一次苗族洗禮。他的妻子安妮·帕森斯 (Annie Parsons,原名Edith Annie Kate Bryant,1875-1965) 和他都精通他們的(指阿卯,以下涉及苗族的,都只指代阿卯)語言,還有被稱為“苗族人的使徒”(the Apostle to the Miao)的王樹德牧師(英國循道公會把柏格理、張道惠及其夫人、王樹德四人稱為早期能熟料掌握苗語的四位傳教士。而後期精通熟料石門檻苗文、苗語的則是張道惠夫婦的雙胞胎兒子)。1908-1909年柏格理回國休假期間,張道惠夫婦成為石門檻的主要負責人。1910年後,柏格理回來,張道惠夫婦被安排去雲南東川的諾蘇(彝族的一支)中服侍,並留下了許多有關東川諾蘇的報導和圖片資料。1915年柏格理逝世於石門檻,張道惠夫婦又回到此地服侍。他為苗族人民服務,直到1926年因病而回國。他負責許多建築計劃和飢荒救濟項目,並通過引進改良的農產品品種和互助保險計劃,期望能為提高苗族生活水準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專注於領導力培訓,督導苗族福音書的出版,注重推動信徒自力更生的能力。自1928年到1940年,他退休之餘,依然在英國進行巡迴佈道、講演。張道惠於1952年7月8日在託基(Torquay)去世。
張道惠夫婦有一對雙胞胎兒子,於1916年9月17日出生於昭通,他們也曾在中國服侍。理查德·基思·帕森斯 (Richard Keith Parsons,中文名張紹喬,1916-2015)畢業於埃克塞特大學學院數學和化學專業(Mathematics and Chemistry at University College),並於1937-1940年在哈特利維多利亞學院和曼徹斯特大學(Hartley Victoria College and Manchester University)以及1940-1942年在國王米德學院(Kingsmead College)接受教育培訓。他於1942年復活節抵達中國。十二個月後,他被任命到雲南省的威寧(威寧屬貴州省,此處有誤。其實這種“錯誤”,反映出了一種“歷史真實”:威寧或者石門檻最先被人稱道和熟知,是以歸屬於雲南省而被人知道。比如,1928年華西協合大學編寫的《私立華西協合大學一覽》中,把正就讀於醫科專業,尚為四年級的吳性純的通信地址寫為“昭通石門檻”,顯然這是填寫檔案時吳寫上的),負責教會和中學的工作,並監督一項重要的建築計劃。在這裡,可以重溫對苗族、他們的語言和文化的早期記憶。共產黨的接管使他在休假後無法返回中國,他曾在布裏斯托爾和伯明翰任職,直到1953年被派往塞拉里昂(Sierra Leone,又稱獅子山共和國,位於非洲)擔任基督教聯合委員會的教育秘書。自1958年到 1980年退休之餘,他一直在英國巡迴講演。
他的兄弟菲利普·肯尼斯·帕森斯(Philip Kenneth Parsons, 中文名張繼喬,1916-2005,1940年來華),生於1916年9月17日,在迪茲伯裏學院(Didsbury College)接受傳道培訓,然後駐紮在中國漢口。1941年英對日宣戰意味著他將立即被日本人軟禁,後來被關押在上海的普東戰俘營(Pootung POW camp),在那裡他成為了營地的牙醫,並在營地學校任教。1945年和平遣返,1946年休假結束後,他回到循道公會西南教區的苗族信徒中服侍。身為苗疆的牧師,要在荒山野嶺上騎馬旅行數月。他還監督了石門檻(Stone Gateway)的建築項目。1950年傳教士被共產黨政府驅逐出中國。張繼喬回到英國後,他在比德福德(Bideford)巡迴佈道團中任職,直到1953年被任命為肯尼亞海岸和塔納河巡迴傳道團的負責人,在那裡他負責建設學校和教堂(包括蒙巴薩的“衛斯理”)以及在肯尼亞衛理公會教會的快速發展進程中進行培訓工人和講道的事工服侍。自1965年到1980年退休之餘,他在英國繼續巡迴演出。張繼喬於2005年10月1日離世。
——编译
英國愛爾蘭衛理公會線上詞典:A Dictionary of Methodism in Britain and Ire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