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新政府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但那时的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没有特点,渐渐形同无有。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更别提什么教师节了。
随着文革结束,国家各个方面都在恢复重建中。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
1981年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习仲勋书记接见参加全国中小学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时,方明和教育部张承先副部长一起向习仲勋提出建立教师节的事,习仲勋听后建议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起来写报告请示中央。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全国政协审查的意见如下:“建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会同教育部研究办理。”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1983年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由此可知,教师节的确立,是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为初心的。
今年是第36个教师节,教育部通知明确指出,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教育部将召开全国教师发展大会,组织优秀特岗教师事迹报告会,开展特岗计划实施15周年、国培计划实施1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和媒体开展全国育人楷模推选,寻找最美教师活动、教师风采在线宣传等。”
国家的导向是好的,要求教师担当立德树人的重任,希望教师学习先进,争做优秀教师。
这样的教师节主题精神贯彻,已经久了。于是,各校的活动大多是表彰会和先进经验分享。
回到教师节确立之初,包括叶圣陶先生在内的代表提出这个提案的初衷是: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然而,实际生活中,一大部分教师并不想过教师节,教师节已经变味了。尊师重教的教师节成了“教育节”,成了个别教师的节日,成了让师生家长都尴尬的节。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家庭、社会对教师有较高要求:为人师表,身正为范……一旦教师言行有差池,就成了社会热议话题。因此,师德建设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于是,教师节,成了师德学习的好日子,渐渐把这个节日演化成了“教育节”。
此外,为了奖励优秀,激励后进(仍然是教育节),教师节会安排几位先进教师发言,奖励优秀教师,领导强调向优秀学习……
优秀固然值得表彰,但教育的发展不是靠几个优秀教师的,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才是教育的基石。另外,教师节是为每一位教师设立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被尊重。
每到教师节,学生大都会以各种方式感谢恩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却逐渐演变出给教师送钱、礼品卡等“人情世故”来。在部分家长看来,为了孩子不吃亏,少不了必要的“礼”。在老师看来,学生的一张卡片,一朵鲜花,表达对老师的尊敬,是合适的;但有的家长借此时节,送给老师金钱或者礼品、礼品卡等“财产性利益”,家长和老师在送与不送、收与不收之间,各自为难和坚持,衍生出很多尴尬。
影响教师心境的,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节,最主要的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缺失。教师职业的现状:工作繁重,收入微薄,道德绑架。
所以,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地位,才是确立教师节的初衷。
据说日本没有教师节,但日本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却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