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传道书1:9-10
西奈
之约
上帝发动了另一个行为艺术现场。
在西奈山,上帝是行为艺术的主角,摩西是这件作品的合作者;至少二百万以色列人成为现场的参与者和观众,进入到这个神圣的仪式中。这些以色列人有3天的时间在自己家里洗澡、洗衣服自洁,并且3日内不亲近女人;有了这些预备方可有资格参加这个行为艺术的创作过程。且要谨慎,不可上山,不可摸山的边界。第三日早晨,山上有雷轰、闪电和密云,并且角声甚大,营中的百姓尽都发颤,西奈山全山冒烟,山上的烟气上腾,如烧窑的一般,遍山大大地震动;上帝在火中降于山上,召摩西上山,并与摩西对话。摩西就挨近上帝所在的幽暗之中,之后上帝的荣耀停在西奈山,形状如烈火,有云彩遮盖山6天,第7天从云中再次召摩西,摩西就进入云中上山,在山上40昼夜。
在西奈山上,上帝对着摩西,这个敬虔的合作者,这个行为艺术的配角,作了一个伟大而真实的表演:上帝用手指在两块石板上亲自写下十条诫律;同时,在山上显现给摩西天上的会幕。当摩西下山后,他就成为地上那件行为艺术作品的主角,带领以色列人用有形之物,建造与表现那个在山上领受到的会幕的样式。摩西就成为了领受上帝灵感的艺术家,在地上创作最神圣、最伟大、最复杂、难度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作品。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建筑、或者一个装置。创造的过程正是行为艺术表达的过程。请问有谁亲自看见过二百万以上的人一起作一件事的情景?这种统一的灵感表达若不是来自一个统一的意志要求,又如何实现呢?这个会幕,无论从创造与安装的技术难度,以及创造的艺术要求水准,都是精湛的。摩西的记忆力出神入化,他在山上看见的那个“天上会幕”的样式和所有物件及尺寸要求,他都记住了,再从他一个人传达给众人,并同心合意共同完成这件作品,本身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行为艺术。
当这件作品完成后,“云彩遮盖会幕,上帝的荣光就充满了帐幕”。上帝为这件地上耗用人力最多、物力最贵的行为艺术作品给予了最满意的点评,这点评亦是用行为艺术的形式表现的。
演示
耶路
撒冷
被困
好的行为艺术作品,乃是艺术家知道从什么地步开始,到什么地步停止,这对多数艺术家来说是困难的。一个艺术家越注重自我为中心的表达,越自我关注,这个觉知与节制就越困难做到。对于一件行为艺术作品来说,行为艺术是手段,而背后的目的是实体。
先知以西结在这方面所表现的,是所有行为艺术家的榜样,不管你能否认识到这一点。
以西结在迦巴鲁河边被掳的人中,天就开了,得见上帝的异象。上帝的话临到布西的儿子祭司以西结,上帝的灵降在他身上。他看见了穹苍之上宝座的形象及精金的光辉。以西结看见有一只手向他伸出来,手中有一书卷展开,内外都是字,写着哀号、叹息、悲痛的话。上帝让他吃了这书卷,好去对以色列家讲话。以西结说:“于是我就开口,他就使我吃这书卷”。结果是:以西结吃了这书卷,口中觉得其甜如蜜。
这是背景。之后,上帝差遣以西结行动:
1.要拿一块砖摆在面前,将一座耶路撒冷城画在其上……又要拿个铁鏊放在他和城中间,作为铁墙……上帝要他画出耶路撒冷城被攻击、被困的景象。
2.要他向左侧卧三百九十日,再向右侧卧四十日,要露出臂膀,面向被困的耶路撒冷,说预言攻击这城。
3.取小麦、大麦、豆子、红豆、小米、粗麦,装在一个器皿中,为自己作饼;在侧卧的三百九十日当中按时吃饼,按时定制喝水。吃饼时,要用人粪在众人面前烧烤。
4.要拿一把快刀,当作剃头刀,削自己的头发和胡须,再用天平将须发平分。将三分之一在城中用火焚烧;将三分之一在城的四围用刀砍碎;将三分之一任风吹散;从其中取几根包在衣襟里,再从这几根中取些扔在火里焚烧。
5.要面向以色列的众山说预言。
6.要拍手顿足,说:“哀哉,以色列家行这一切可憎的恶事,他们必倒在刀剑、饥荒、瘟疫之下”。
上帝立先知以西结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让他以行为艺术的方式来表现上帝的心意,来替上帝警戒以色列人。
今天我们作为观众,透过圣经看到以西结如此的行为表现,我们能够读懂这件行为艺术作品的含义吗?这件作品的创意出自上帝,以西结作为有形的表演者(行为艺术家)角色来完成。在我的体会和理解中,直到今日,我没有看见过任何一位行为艺术家能够承受如此限度的作品表现。左卧、右卧共四百三十日,只吃饼喝水,而且每一次按着时辰,按着量去行,难度甚大。况且以西结之外的人能够理解他所作的吗?能够坚持看完他所作的吗?能够接受他所作的吗?能够不随便评论、质疑、摇头、轻看、鄙视、甚至辱骂他所作的吗?
我们无法体会与考量以西结在承受着什么,他又怎么独自挺过这四百多个日子,他的苦难式压力是什么又是怎么解决的,他经历着怎样的争战,又如何解决人际关系的冲突,他依靠上帝的真正秘诀是什么……当我来接近这段圣经,接近以西结时,我发现我不能理解他的行为,若不是上帝亲自解释这件行为艺术作品的含义,我简直无法理解、无法解读,我的感受力是如此的微弱,我与这位行为艺术家是如此的远,从情感与理解力上是如此的陌生,这难道不正是世人与上帝心意之间的距离及隔阂吗?这不就是世人与上帝心意的真实光景吗?
耶路撒冷常流先知的血。以西结所经历的,与耶稣所经历的是一致的。
保罗
与先
知亚
迦布
耶路撒冷有巨大的逼迫等待着使徒保罗。推罗那地的门徒受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之后保罗来到凯撒利亚,住在传福音的腓利家中。期间有一个叫亚迦布的先知从犹太下到那里。
我们来看先知亚迦布所作的这件行为艺术作品:
“我们在那里多住了几天。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从犹太下来,到了我们这里,就拿保罗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说:‘圣灵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的手里’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罗说:‘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使徒行传21:10-14)
保罗将会在耶路撒冷受逼迫,这件尚未发生但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上帝先感动了推罗的门徒,又感动了先知亚迦布。不同的是,推罗的门徒直接说出这件将要发生的事;而先知亚迦布不仅转述圣灵的话语,还用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为什么要这样表达?难道单单用话语告诉保罗以及身边的人不够吗?
当时保罗住在腓利家中,腓利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这些人都是对话语这个表达方式最熟悉最敏感的人。但是,往往我们对最熟悉的、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会缺乏在意性;过于熟悉有时会导致过于疏忽话语中的某种使命性特质或话语本身的含义。而加强这些熟悉话语之人的感受力,一个很好的方法是,用形象深化话语的含义,同时,使话语更深刻更形象更立体的刻画在他们心里。“触目惊心”的效果有时要比直接又抽象的话语更有能力。
正像耶稣所作的,吐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再吩咐他去西罗亚池子里洗一洗,瞎子眼睛就看见了。耶稣为什么不直接吩咐他去池子里洗一洗,或者直接对他说一句话把他给医治了呢?有了这个行为艺术的过程,对方所领受到的东西将更深切。在话语中感受情景,在情境中感受话语是最好的表达。从耶稣讲话打比喻或用行为深化话语的例子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事实上,亚迦布用行为艺术表演的方式,预言保罗将受逼迫。而保罗到了耶路撒冷所受的实际逼迫,正是亚迦布所演示的状态和程度,保罗被捆绑,被带来带去,几次有被杀害的危险,几次在身陷危机时被千夫长与兵丁带回营楼,保罗在赴罗马上告凯撒之前在监牢里囚禁约2年时间。亚迦布行为艺术的演示,与同时期的话语预言不同,将保罗的遭遇和将要为耶稣基督作的见证,以最独特的方式提前量化出来。正像保罗所说的:“特因神所给我的恩典,使我为外邦人作耶稣基督的仆役,作神福音的祭司”“我想神把我们使徒明明列在末后,好像定死罪的囚犯;因为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
然而,非常有悬念的转折性探讨是:先知亚迦布为什么拿保罗的腰带来捆自己的手,而不是拿保罗的腰带来捆保罗的手?是上帝给了亚迦布这个行为艺术的演示方法吗?是的。因为亚迦布说: “圣灵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里”。如果,亚迦布用腰带捆绑的是保罗的手,在语言表述上,就不能准确传达圣灵所说的那句话,也不能用第三人称“他”,就会直接对保罗说:要如此捆绑你的手,把你交在外邦人手里。
你看,亚迦布把圣灵的话忠实准确的演绎出来,他听得明白,演得到位。他是个优秀的行为艺术家,天衣无缝地把话语转化成行为。他不按照自己的聪明和意思,乃是按照至高者的意思传达。他顺服于上帝和上帝对他的启示。他深知听命胜于献祭的真理。他是一位谦卑的先知。全本圣经另一处提到他,是在使徒行传十一28,他曾藉着圣灵指明天下将有大饥荒,到革老丢年间果然就有了。藉着他的预言,帮助了巴拿巴与保罗将捐资带往耶路撒冷教会的行动。可见他与上帝的关系亲密程度非凡。
这样看来,人不是行为艺术灵感的源头,人只是履行一种承载,成为一种生命信息传达的管道,对于上帝灵感之手来说,人只是陶泥,在至高者手中随意流转,而所呈现的作品千古流传。
1
END
1
本栏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欢迎朋友圈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