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2024年春季用心生活父母群“用心陪伴”系列课程内容,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
1
如果有个保证“毕业一定专业”的父母大学,肯定会爆满。现代父母,认真得令人痛哭流涕,尤其是中国父母。
当然,孩子要管要教,是父母的责任。我也曾经用心思考管教的议题,并且到如今,即使三个孩子都已成年,仍然愿意拉着年轻父母们的手说:不要放弃,这是权利,也是责任。
不过,有谁受得了时时刻刻被管被教呢?你能吗?我能吗?
“我要告诉你几百次?”
“我叫你朝东,你为什么总是往西靠?”
“好好跟你解释过了,也处罚过了,你到底要怎样才会改?”
爸妈们吼着,又自责耐心不够,什么不该对孩子做的都做了,倍感气馁。
于是,当他们不经意从网络上看到“所有人都可以犯错,但同样错误犯第二次叫做愚昧,犯第三次叫做无可救药”这种很有道理的格言时,想起自家孩子,禁不住再去报名下一堂管教课,再去买几本朋友推荐的教养秘诀书。
2
如今回首,我终于了解一个真相:所有管教的内容,都要经过岁月烹煮,才会在孩子的生命中炖熟;管教不需要太复杂的方法,因为大部分时间,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同形式的陪伴。
婴孩需要的陪伴是温暖的怀抱,两岁孩子需要的陪伴是父母耐心的互动, 与他玩耍,带他奔跑,跟他一起看书,静态和动态,随时有干预性的同在。
等孩子进入学龄阶段,在家的时间缩短了,父母也许更想要把握机会教他改他锻炼他,其他的时间就让他自己去磨。于是从这个阶段起,父母的陪伴骤然减少。
我们的内在语言是:没事,就让他自己来。
年轻时,我也如此,把训练孩子独立和陪伴的必要看成两个相对的行动,以为陪伴的存在代表着孩子不够独立,而当孩子独立时,陪伴就应该渐渐退去。
但成年儿女的父母都懂啊!当儿女到了不必陪伴的时候,他们会不客气地让父母知道。到那个阶段,我们只能反过来用“什么时候回来吃饭啊”去索取陪儿女的机会。
养孩子有段时间,老实说,父母会偷偷觉得陪伴孩子是苦差事,并且把不用陪当成是奖赏。
所以许多父母常会问:做功课需要陪伴吗?弹琴需要陪伴吗?
其实孩子未成年以前,都需要陪伴。只是随着年龄增长,陪伴的时间和方式会改变。所以更精准的问题应该是:我的孩子需要怎样的陪伴?
完成功课需要怎样的陪伴?那得看孩子的状况。
对有学习困难的孩子,妈妈只是坐在旁边刷手机,隔五分钟抬头骂一句:“怎么一行都没写啊?”这样的陪伴自然不够,甚至有毒。
对那些可以自己负责完成作业的孩子,环境若允许,妈妈能在同一个空间里做自己的事,偶尔跟孩子聊两句让他放松放松,这样的陪伴就很恰到好处。
我读过好几个幸福家庭的故事,都有类似的画面:每天晚上家人围着大餐桌,孩子写功课,妈妈做自己的事。这些家庭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怀念那样的时光,仍然能从当年妈妈的陪伴里吸吮到爱的蜜汁。
很特别的是,这些妈妈都各自在职场或信仰工场上忙碌并追求卓越,一般人很难想像她们能花这么多时间陪伴孩子。
陪伴有时候无法自然发生,需要刻意安排。
直到现在,我家还有个房间是我和孩子共同的书房。过去当老大老二还在家时,每天我们四个人既在一起,又各自拥有专属的角落。在网络高速公路开通和入门之后,因为电脑手机都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拦阻了许多诱惑的侵入。因此我常觉得健康陪伴是种温柔的保护,不健康的陪伴则变成软性的控制。
每个家庭的条件不同,现实生活里,陪伴,往往是父母选择养育重点里,最快压缩成一张薄纸的一环,这是很让人遗憾的错失。
也许是因为父母太想为孩子“做”什么,所以看“只是在场却不能做太多”的时间为奢侈。又也许,是我们对如何陪伴孩子还是太缺乏创意,太坚持过去的印象。
3
忍不住想说,不唠叨的同在,就是父母最简约的陪伴。
你陪过孩子去医院吗?带孩子去医院的途中,等候护士叫号的时间,你会做什么?
“昨天上学以前不是告诉你要多穿件外套吗?你偏不听,所以才会发烧。”
“上周就叫你开始准备期中考,你说还有很多时间,这下子好了,生病了,你还有力气准备吗?”
“铁定是麻辣锅吃坏了肚子,大人的东西,小孩子怎么可以抢着吃呢?”
好吧!我先举手,过去我也常是搅乱美好陪伴氛围的那一位,因为做妈的我,老是想“把握时间”做点对孩子有益的事,而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简约的陪伴往往是孩子最得滋润的时光。
孩子受挫需要话语安慰的陪伴,孩子彷徨需要话语指引的陪伴,这些都很重要,但那些无声胜有声的,孩子只需要妈妈在、爸爸在的陪伴,更是让他们能稳定下来面对眼前的力量。
孩子不要我陪啊!有父母如此说。
的确,孩子会有不要爸妈陪的时候,除非有特殊安全上的考量,爸妈最好不要勉强做孩子的陪伴者。不过,更多时候孩子对父母同在的拒绝,并非针对人,而是针对人的作为——精确地说,孩子希望父母的陪伴角色能够被动、安静、稳定。
十几岁时妈妈带我们三个孩子到阿根廷,陌生的环境、语言、学校、人物,饮食,大人小孩都像被丢到大海里,拼命想把头抬起来求生;头半年,每一天都很长。
必须留在异乡陪伴三个青少年的妈妈天天以泪洗面,体重暴减,眉头深锁。每天我背着书包出门以前,会去跟眼皮浮肿的妈妈说再见,放学回家时,妈妈的眼眶还是红的。渐渐地,妈妈的同在成了十几岁的我内心沉重的负担。
在离家半个地球远的地方生活,我的确会害怕,可是看着妈妈如此状态,我仿佛被关进一个没有窗子的小房间那么窒息。
不到一年,我从一个没独自离开过家,也没进过厨房的孩子,变成一个可以自己上市场,做饭,换学校,甚至去外交部办身份证件,去教育局申请资料,抱着地图和字典几次换公交在异乡各处来回的伪成年,只为了向妈妈证明一件事:我们不用你陪了,放心离开吧!
妈妈真的回了家。
当年的我天真地以为是自己说服了她,直到长大成年,也当了母亲后,才明白她是身体和精神都承担不了,用让孩子独立为理由释放了自己。这件事,成为她多年的遗憾。她常说,如果重来一次,会选择把孩子留在身边陪伴到毕业离家去上大学,不会把一些其他的好处看得比这更重要,因为陪伴孩子只有这么几年,而其他机会,将来还有追求的可能。
关于何时“放飞”,每个家庭有自己的理念和决定,妈妈的后悔,不一定能成为其他家庭的借镜。
但能陪伴孩子的时间不长这件事,妈妈说对了。
当孩子在身边时,许多父母都盼呀盼,就盼孩子能“大到不用再陪”,俗称“脱手”。而青春期的我,独立到让很多父母非常羡慕。其实,现在我回顾时明白了:对陪伴的渴望并不等同于依赖,同在同行的需要是上帝造人时放进去的美丽元素。父母不要担心陪伴会养成未成年孩子的依赖性。
可惜经历扭曲了感受,从那时起,陪伴这个需要,成为我内心深处的禁令,被压抑到仿佛不存在,甚至,我会觉得有人陪是个负担。以至于进入亲密关系的初期,连生病要去医院,男友说要陪伴时,我都不假思索地回应:不用啊!为什么要陪?
他很惊讶地说:这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不用陪?
我又没有病到不能开车,自己可以去,你去干什么?
年轻单纯的他一下子被我的“逻辑”镇住,无话可回。那天,我坐在等候间里,看着无论在哪等候都有人陪着的病人,男友的“为什么不用陪”震得我耳鸣。
4
在家教育那些年,常有人问:你把孩子带回来自己教喔?好能干。
其实我只是想在孩子离家前,把握机会多和他们在一起,在我心中,最好的养育就是陪伴。
次序上,过去我曾为了要教,所以不得不陪;后来,我渐渐改变想法,觉得应该把教导当成陪伴过程中出现的契机,来了,就好好把握,否则,单纯同在也很有意义。
尤其当孩子年纪渐长时,越应该如此。
在那本叙述永恒之爱的圣书里,陪伴,一直是基本色调:父,子,灵,三位彼此陪伴,一起同行。
天有地的陪伴。
亚当有夏娃的陪伴。
守寡又失去儿子的苦命婆婆拿俄米有媳妇路得的陪伴。
美丽又孤单的王后以斯帖有叔父末底改的陪伴。
被追杀中的大卫有好朋友约拿单的陪伴。
怀了孕的马利亚和同样怀孕的表姐伊利莎白彼此陪伴。
十二学徒,有师父耶稣陪伴了三年多,吃喝睡旅行都在一起。
临上十字架前的耶稣,把母亲马利亚交托给弟子约翰陪伴。
陪伴让生命丰润。
没有人应该是座孤岛,让孩子在身边时,能体验足够健康的陪伴,离家之后,他们将会把与人同行看成美好的常态,并因此乐意做他人的陪伴者,乐意透过自己的同在,去祝福他人。
而经验,才是最有效的课堂。因此,今天就给孩子最简约的陪伴,为他的成长记忆墙涂上最温暖的底色吧!
对孩子的苦心,对家庭的细心,对配偶的耐心,对关系的存心——生活,其实就是一颗心。
公众号:结伴用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