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2 12 月, 2024
spot_img

行走晨读 |《认识神》:经典著作的起源和剖析

一九五0年代,有一群人透过伦敦西敏礼拜堂的事工信了主。其中有个名叫布拉得的记者,当时她在为英国广播公司研究圣经历史。钟马田认为,布拉得信主后理当鼓励她将才华用来服侍主。其中一个可行的方向,就是比照一九五五年出版的《威尔斯福音派杂志》,发展属于英国本土的杂志。于是,布拉得女士成为《福音派杂志》的总编辑,巴刻和戴维斯则任编辑顾问。一九五九年六月,以三人名义发表的新闻稿宣布,如果神的旨意允许,那么杂志的创刊号将于一九五九年九月出版。这份杂志每年出版六期,不久就达到了三千份的印刷量。

不久,当杂志的运作步上轨道,布拉得女士便请巴刻考虑撰写系列研究文章,探讨“神”这个主题。布拉得知道要写出成功的文章,一个作者必须知道自己的写作对象是谁。于是,她为巴刻刻画出读者群的轮廓:一群“受够冗长的宗教术语”而“预备进行真诚并认真思考的人”,也就是“想听实话的人”。这个对于读者群的想象概念,击中了要害。布拉得发现,许多宗教书籍的作者躲在艰涩难懂的字眼后面,根本没有仔细考虑如何跟读者沟通关于神的事实。在她看来,巴刻也许能够为这些人写出一些值得读的东西。

巴刻认为,这一系列文章必须同时具备传福音及培灵的功用。他仔细考虑如何做,才能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第一篇文章必须向布拉得所描述的读者群交代,应该从哪里开始探讨关于“神”的问题。所以,巴刻的文章全都是连贯的,每一篇文章的思路都建筑于前一篇的内容。事实上,他每次开始写作新文章,都会先把上一期出版的文章重新看过一遍,然后问自己:“好的,我接下来要写些什么呢?”他不会“想好”下一篇要写什么,他觉得把接下来的写作主题,建立于已经谈论过的主题上是很重要的。所以,他的系列文章不只有简洁的论证,更是非常有连贯性。每一篇都很自然地连到下一篇,逻辑跟着前一篇走。写作的总体目标是让读者在思想、心灵和生活中,都能建立认识神的知识。巴刻深受加尔文和清教徒著作的影响,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把对于神的知识应用到人的心中。他连写作的方式都类似于清教徒的著作,在每篇文章的结尾都举出实例,引导读者将神学原则应用到生活中。

《福音派杂志》一年出版六期,其中一期的专栏会研讨别的题目。也就是说,巴刻的文章会连续刊登五期。创刊号出刊五年后,文章系列有了固定模式。“认识神”这个主题一共有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五篇紧密关联的文章。

一开始,巴刻并没有打算将文章集结成书出版。但是过了五年后,他觉得这一连串的文章确实可以连成一本思路连贯、价值独特的书籍。既然之前他已经透过英国校园团契(此时已独立名称为英国校园出版社)出版了两本书,他便把稿子先拿给总编辑英奇里看,了解出书的可能性。

但是,英里奇有自己的想法。灵恩运动在英国的基督教界,尤其是学生圈子的势力越来越大,他认为巴刻应该先出一本书来处理这个问题。巴刻不太愿意,因为他自认为对于这个议题还不太了解。而且,那时巴刻刚从雷蒂姆中心搬到了丁道儿学院。他忙着搬家,无法从头开始做研究、写新书。他将系列文章的稿子交给英奇里,英奇里却坚持要他写一本关于圣灵的书,还告诉巴刻,除非他先写关于圣灵的书,他才会考虑出版手上的这一本书。

巴刻一点也不气馁,立刻联络爱德华.英格蓝,他是英国非常有名望的出版社——哈得斯多顿总编辑。一九六六年,英格蓝接续卡特斯成为宗教丛书部门的负责人。虽然赫德斯多顿出版社对于小说和参考书的市场极有兴趣,却也出版了许多重要的基督教书籍。尽管英国校园出版社与基督教学生界比较有关联,哈德斯多顿的读者群却也更广阔些。巴刻曾经因为参与系列丛书《基督教教义基础》的出版工作,而与哈德斯多顿出版社接洽。这个重要系列从一九六五年开始出版,要为英国圣公会内部,知识获得更新,又受到鼓励的福音派信徒打下基础。在这个系列,巴刻负责写作关于圣经权威和启示本质的那一本书,书名叫作《神已然说话:启示与圣经》。

因为这样,英格蓝和巴刻早已彼此认识。他也拜读过巴刻早期的作品,对这位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格蓝以审书严格著称,不过他对于书籍的好坏,却能提供十分精准的判断。一九六九年,哈德斯多顿出版社的宗教书籍收到每一千份投稿,只给予接受三份。但是,英格蓝很清楚,能够出版巴刻的书,对于出版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机会。从巴刻提议开始,事情几乎就已经成功一半了。虽然巴刻只不过是把可以集结成书的文章拿给英格蓝过目,英格蓝却已经嗅到了重要书籍的讯息。他一边仔细阅读初稿,一边心想这本书一旦出版,肯定将是经典之作。

不过,巴刻与英格蓝知道得先进行一些改写的工作。首先,这些文章本来是以杂志专栏的形式写成的。如果要出版成书,必须加以改写。英格蓝把初稿寄给他尊敬的一位非福音派读者,请他提出一些评语,看看有什么应该加的。然后将这些评语交给巴刻。但是,巴刻发现他实在没有时间把这本书的出版当成第一要务。他忙得很,在这段时间他的事务很多。院内行政、教书事宜,还有又臭又长的学院合并事宜。巴刻记得,到了一九七一年八月,当他全家到北威尔斯小木屋度假时,他才改写完成最后一章。

《认识神》这个书名其实是直接出自书中的内容。这短短的句子,隐含着目标和进程。也就是说,这本书不仅教导读者认识神,更提供认识神的方法和指引。

书刚出版的时候只有精装本,后来才出版平装本。没想到这个过程出了问题。重新排版的时候,页码改变,所以平装本和精装本的页码和页数都不一样。巴刻收到出版社赠送的六本平装版本时,竟然发现出版社错用了精装本的索引。英格蓝难过地回忆,巴刻当时简直气炸了,坚持立刻改正错误,重新印刷。否则不许出货。印刷厂立刻把错误的索引找出来,换上正确的内容。虽然这让出版日期延后,但是读者都不知道这件事。

《认识神》这本书最大的影响力,其实出现在北美。虽然巴刻之前已经在那里小有名气,但是等到书一出版,更是让他在福音派圈子的名声如日中天,完全超越以前。负责取得《认识神》北美版权的美国校园出版社编辑赛尔,也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一九七二年五月,赛尔去瑞士和葛尼斯同工,当时葛尼斯正在薛华创办的“荫蔽所”论坛中心,完成他重要著作——《死地尘土》。葛尼斯当时已经是美国校园出版社的重要作者。赛尔花了十天时间,帮助葛尼斯校对书稿。

工作完成后,赛尔没有直接回美国,反而直接绕道去英国一趟。跟英国校园出版社和哈德斯多顿出版社同仁见面。当时两家出版社都在伦敦,所以可以一次顺道拜访。他被引见认识了英格蓝——两人在见面短短十五分钟内,英格蓝就把《认识神》的稿子拿给赛尔看。赛尔看完,立刻跟英格蓝要版权,英格蓝也答应了。大约过了一周以后,校对过的稿子寄达美国校园出版社位于伊利诺伊州道纳斯格罗夫的办公室。赛尔把稿子拿给社长倪雅各看。倪雅各读完后,发现他们拿到宝了。他告诉赛尔:“对出版社来说,你跟英格蓝见面的十五分钟,比你为葛尼斯校对书稿的十天还要有价值。”《死地的尘土》是一本很重要的书,也很畅销,但是若与《认识神》相比,当然相形见绌。

到了一九九二年,《认识神》已经卖出超过一百万本。巴刻完全没有想到他的书会那么畅销。也没有向导会为基督徒的生命培养做出这么重要的贡献。他原本估计,大概会有一万读者对于这本书的内容感兴趣,并且在阅读完毕之后思想。另外,他认为这本书的内容有点深,不是所有人都读得懂,应该不可能成为畅销书。不过,巴刻认为,一本书的主题既然是“神”就不可能不深。如果不深,一定是没有恰当的论述主题。巴刻认为,这本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本书让读者找到并且经历神的真实。这件事也呼应了巴刻年轻时非常在意的事——他当时成天在想的,就是神的真实。

这本书为什么会这么成功呢?它对读者有一定的要求,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它刻意避开了“自我实现”的畅销书模式。这种模式常常为复杂的问题提供简单又快速的答案。当初文章刊登在《福音派杂志》的时候,杂志并没有因此畅销。巴刻也没有想到出了书竟然这么受欢迎,而且他一开始根本没有打算把文章集结成书。

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最简单、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大概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当然还有其他很多优势,比如巴刻清晰的写作风格、丰富的例证,以及将圣经神学实际应用道生活中的方式。这本书其中一个最早的评阅人是斯托得,他觉得这本书没发一口气读完,让他颇有挫折感。因为阅读巴刻的文字使他感触良多,促使他不断停下来祷告。斯托得写道:“巴刻在书中带出的真理挑旺灵火,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每读完一段,就要停下来敬拜和祷告。”读过这本书的人向朋友推荐,而且还持续这么做,导致出版后二十五年还是持续畅销。这本书满足了一份真实的需求。

这本书结合了激励人心的文字、大量含蓄的论证、圣经经文的引述,和建立于坚固神学基础上的属灵洞见。或许我们也可以来看一段书里的简短摘录,探讨一下细节,见识巴刻作品的丰富。例如,我们从“认识和被认识”这一章里,节录一些内容。

诚如上一章所说,最重要的事并不是“我认识神”,因为“我认识神”这件事,是建立于一个更大的基础事实——“神认识我”。我的名字被刻在他的掌心,我时刻在他心里。我可以认识他,是因为他持续主动地想要认识我。我认识他,是因为他先认识我,也持续地认识我。他像个朋友一样认识我又爱我,他的目光没有一刻离开我,他的关注也没有一刻远离我。他的关爱没有一刻游移不定。

这段文字的风格非常有代表性,表示巴刻撰写这些文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现在让我们用下述的段落,分析一下巴刻的写作风格。

1. 注意巴刻使用的比喻:“我的名字被刻在他的掌心”这个比喻,其实来自圣经;这个比喻刺激读者运用想象力,建立以圣经为基础的视觉图像。这个图画受到圣经叙事的影响——基督的救赎和他所付的代价的故事。唤起基督徒心中造物主之手,为了救赎受造世界而受钉痕的印象。造物主和救赎主本书同一位。更准确地来说,钉十字架的画面深深感动人心,基督的手被钉子穿过。他为什么死呢?他为什么要受如此的折磨呢?因为他的死有救恩的功效,可以赎回我们。这也让我们想起多疑的多马怀疑耶稣复活,那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复活的主亲自向他显现,让他看见耶稣手上的钉痕,向他确保复活的真实性。巴刻所使用的比喻,可以说是建立于圣经,又让读者联想起相关的经文。

2. 巴刻的文章充满了经文的引述,却并未清楚表明出处。这么做是为了在读者心中,塑造一连串以圣经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举例来说,“我时时刻刻都在他心里”这句话,会立刻让读者想起一连串经文,尤其是先知文学中提到的,虽然他的子民硬着颈项,神却对他们有着不变的爱。“妇人焉能忘记吃奶的婴孩,不怜恤他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当谈到神在我们认识他以前就认识我们,会让人想起约翰一书中提到:神先爱我们。神时常看顾他的子民“他的目光没有一刻离开我”,这句陈述会让人想起伟大的句,尤其是诗篇里谈到:保护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觉。

3. 巴刻的属灵洞见,准确地建立在神学基础上。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认识神》,随处可见清教徒的重要主题——将神学应用到生活中。上述段落特别清楚地提到,神旨意的教义在基督徒生命中的应用。请注意,巴刻使用了一连串的修辞和陈述句,来发展和探讨同样重要、丰富的主题——神看顾他的子民。关于这一点,巴刻聚焦于“个人”神学主题;但是在其他部分,他会将这些主题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做出另一种探讨,好比教会生活。巴刻除了指出神学上的前提之外,他的目标是将之应用到信徒生活之中——总之,为了回应布拉得女士最初提供给他的读者群想象,他很注重实际性。

《认识神》这本书的基底和其书名一样,是来自伟大的改教家加尔文的神学准则。一九七五年,巴刻在费城改革总神学大会上的一堂重要讲道中,列出了他对于“认识神”的理解。讲道内容在同名的书出版后不久,也发表成书。巴刻在讲道中一开始先强调“认识神”这个主题在改革宗神学里的重要性。他引用加尔文最出名的作品《基督教要义》,来解释他的主题。

巴刻想让读者注意到加尔文的文章所涵盖的四个主题:

1. 首先,“认识神”不是指人对神的自然意识,而是从“盟约关系”所得到的知识——认识这位为了你,而牺牲自己的神。

2. 对于神的知识不仅止于“经验”。信心来自于神的真理,关于神的经验也是从神的真理而来。

3. 虽然“关于神的知识”是个基础,但是对于神的知识,却不仅止于此。巴刻强调透过第三方取得的知识,和透过认识对方而获得的知识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必须对神有正确的认识:他是公义、智慧、怜悯的创造主和审判之主。但是真正的知识却来自于关系。要取得这些知识只能透过委身、信靠、信心和仰赖。

4. 认识神,同时也代表认识他与我们的关系。加尔文主张,所有人的智慧都能总结为认识神和认识自己。这两者是分不开的。要认识神,就要认识自己。要真正认识自己,也必须先认识神。所以,认识神这个动作不能独自单向进行,而是要透过他与我们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的本质是他将自己给了我们,又用他各样的恩赐提升我们。我们要认识神,就必须认识他的宝贵恩赐,也必须知道我们首先需要他的恩赐。

以此分析作为出发点,巴刻结论认识神总共包含三个部分,缺一不可:

1. 了解神是谁。

2. 将对于神的认识,以及他的恩赐应用在我们的身上。

3. 爱慕这位将恩赐加给我们的神。

巴刻的名著《认识神》,可以视为这三件事相互关联的详细说明。巴刻大致上的写作策略,是让读者了解到神的存在,接着将这些启示应用在生活之中,最后以渴慕的心回应神。他避免机械式的重复模式,认识神的过程并不能借由使用既定模式,而是透过分析探讨经文做出自然的回应。不过,这三个主题却不断重复出现在巴刻的分析中为的是让读者藉由认识、应用和爱慕来与神相交。

为何我们不在此提供这本书的简介呢?因为我经过仔细思考之后,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直接阅读《认识神》,光看简介是不够的。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与神摔跤的一部分,没有人能替代我们做这件事,我们必须自己来做这件事。这个经验有点像是在森林小径中漫步——那些安卧在落基山脉下丰富多元的花卉和动物,都呐喊着要我们去经验,而不是纸上谈兵阅读他人的游记。巴刻的著作召唤读者与他一起,挖掘基督徒对于经历神的深度和高度。这个过程中操练自己,也是旅程的一部分。我想要指出,巴刻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所关注的事,并且探讨其来源,如此一来,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学到东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直接阅读所得到的益处,依然是无可取代的。

许多人认为《认识神》是巴刻最杰出的作品——正面、有建设性地传达基督教信仰的真理和现实意义。这本书建立了巴刻作为基础基督教作家的声誉,从而跨越宗派隔阂,甚至超越了彼此复杂分门别类、拥有不同风格的福音派。虽然许多人阅读巴刻各种领域的作品,将他归类为基督教重量级学术型作家,但是读部分读者都是透过《认识神》,才知道巴刻这号人物。就像他的老前辈加尔文,对很多人来说,巴刻也是一个“一本书作家”——这不是说他只写了一本书,而是以一本书闻名于世的意思。

巴刻没有想到这本书会这么畅销,如此他更加相信神学和灵性相连接的重要性,也知道他确实拥有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能力。

《在华五十年》领读完成以后,晨读小组下一本书选择了已故神学家巴刻牧师的名作《认识神》。读司徒雷登的自传,更多的是感受到作者对于教育、对于中国、对于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的热爱与不懈追求。每天早晨,我都在做着同样的祷告,希望能够通过司徒雷登的回忆唤起孩子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自由的热爱和对服侍的渴望。

坦白说,《在华五十年》很难直接“应用”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毕竟,司徒雷登透过自传所要研讨的写作对象或主题,毕竟是他自己,包括他一生的工作,以及在动荡年代所得出的一些宝贵经历。这些无论如何都具有极高的价值,不容我们一笔抹杀。但是,《在华五十年》直接谈论信仰,谈论司徒雷登本人生命不同阶段对主的认识和经历的片段实在是太少,有些不太友好的版本还进行了二次阉割,更是让阅读充满了重重障碍。

原本打算专门写一篇领读《在华五十年》的感言,但是近来事务繁多,晨读还要继续,并且是拜读《认识神》这样的举世公认的名作,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就不太想动笔整理相关的阅读思考了。也许,再过一段时间,我还想认真重读一遍《在华五十年》,到那时,再作记录。

据说《认识神》在中文世界也存在多个版本,我手上这本是基督教两会出版的版本,版权页没有标明具体的出版日期和版次信息,从一些长辈口中,了解到《认识神》最早应该是在香港被翻译成中文。和《游子吟》不同,《认识神》的确是一本有深度的书,任何读过此书的人,哪怕从未读完的人都会有此感受。同时,这本书会大大激发基督徒心中对救主的渴望和爱,借着更深的委身来荣耀神。这或许也是晨读选择此书的原因之所在吧!

本文出自麦格拉思《全民神学家:巴刻》第9章,校园书房出版社,2016年出版,译者为陈思蕴。

所属主题
Wayfaring, 徒步客
Wayfaring, 徒步客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