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7 1 月, 2025
spot_img

林世钰 | 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

林世钰 | 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图片来自网络


国内高考已经结束了,家长和孩子们总算可以暂时舒口气了。

好几个朋友的孩子今年都参加了高考。一个在老家县城工作的女友说,为了求个心安,她前几天就去寺庙求签许愿,还特意穿上旗袍送孩子进考场,意为“旗开得胜”。我笑她:这么多人求菩萨,菩萨估计都晕了吧,还能认出你家的娃啊?

笑归笑,但还是理解她——对于一个出生在小城、没有任何背景的家庭来说,高考似乎是唯一可以改变孩子命运的机会了。

就我个人而言,高考确实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很难想象一个南方乡村的女孩能到北京工作。估计早早就像我的大多数小学女同学一样,回乡务农或者外出打工,漂泊到了一定岁数,找个人嫁了,然后顺理成章成为一个或若干个孩子的妈,在一角窄窄的天空下过着格式化人生。十几年后,又目送他们去城里打工。

不过,高考可以改变命运是近三十年前的事了,今非昔比,高考早已无法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命运翻转了。这对寒门子弟来说,是个非常残酷的现实,但是你不得不面对它。

经历了三年大疫和其它领域的深刻变化后,如今经济整体下行,民生凋敝。外资企业撤走,民企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教育科技等行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往日可以吸纳大量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基本都萎缩了,即便高考旗开得胜,考进一所所谓的名校,但是四年后出来,发现命运仍是一碗搅不动的“坚硬的稀粥”。

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报告,今年4月有20.4%16岁至24岁的求职者未能就业,这是中国自2018年开始公布这一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经过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后,“肉食者”基本就是固定的那么一小撮,广大群众则充当了分母和耗材。在一个阶层已经固化、上升空间日益窄化的环境下,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读大学成了一项性价比很低的投资,因为已经无法实现上大学的初衷——阶层跃升。你把家里所有的柴都投进炉膛了,锅里的米还没煮熟呢,柴已经烧成灰烬。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他们辜负了大学还是大学辜负了他们》,其中一个例子让我心酸许久:一个父亲送外卖十几年,好不容易供完了儿子的大学,结果儿子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去送外卖了,与父亲成为同事。看到此处,不由叹息:对于这种“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家庭来说,早知如此,不如早早送孩子去学一门技术呢,何必花钱上大学!


林世钰 | 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

送外卖的大学生。(图片来自网络)


半年前,一个老家的亲戚问我在福州是否有关系,能否帮他去年毕业的女儿找份工作。他女儿毕业于国内一所知名大学法学院,已经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也有在法院实习的经验,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精神有点抑郁。我告诉他,自己离开体制多年,以前的人脉都生锈了,用不上。他失望地挂断了电话。

前几天,他告诉我,女儿认识了一个外国男友,准备跟他去瑞典留学。“他比我女儿大13岁,愿意掏这个钱。”电话里,他沉默许久。我知道,那是一个父亲深深的愧疚和无力感。他是一个卑微的政府部门临时工,妻子是乡村小学教师,夫妇合力供完孩子上大学后,已经家徒四壁了。剩下的,只能交给未知的命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于他们而言,接受良好的教育未必是为将来的谋生做准备,而更多出于个人爱好,或者镀一层金,以便将来可以过上“谈笑有巨贾,往来无白丁”的优雅高端的生活

在美国这些年,由于写作《潮平两岸阔: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实录》一书,我采访并认识了很多中国留学生。他们的家庭大都属于中产阶级以上阶层,父母多是国企领导、大学教授、公务员、医生、律师、会计师、私企老板等职业,享受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由于家境优越,所以他们可以任性学自己喜欢的“无用”专业,比如艺术、哲学、历史,性别研究,等等。

这些孩子当中,有一个男孩来自广州,在纽约读视觉艺术专业。他穿着精致考究,言谈举止很有修养,平时喜欢摄影。毕业后回国,他不急于找工作,而是一个人满世界旅行,把生活过成优雅的艺术。朋友圈晒的全是他赏过的景色,看过的书和电影,吃过的美食。后来才知道,其父是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母亲是大学教授,外公退休前是某央企老总。

这个男孩穿着白色帆布鞋,背着相机满世界游走时,不知多少同龄的农村孩子在烈日下“搬砖”赚学费,把去一趟大城市当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每次看着照片上的他英俊的侧脸时,我不得不慨叹:投胎果然是个技术活,人与人的命运差异原来如此之大!

换做从前,也许当父母的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读书改变命运,勤劳可以致富,但是当一个社会的流动性基本凝滞、权力和财富已经呈现“马太效应”时,再说这些话不免有些心虚。父母本身竭尽全力,但还是被生活击打得踉踉跄跄、遍体鳞伤,又如何能告诉孩子这些放之现实并不准的人生道理?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魏晋时期的人左思已经看得很明白了。历史一直在循环,从来没有改变过。

当你像衣裳一样单薄,被巨手扔进洗衣机的卷筒时,唯一的命运就是——被甩干。甩干后,你可能被穿在某个人的身上,装饰了他的梦。如果父辈是这样的命运,儿女想要挣脱出来,需要脱好几层皮,还需要机遇。“郁郁涧底松”不管如何葱翠挺拔,也不如风中摇摆的“离离山上苗”过得舒爽,因为人家一出生就在“山上”,可以傲视天下贫贱。看看之前的江西周公子和深圳的钟小姐,以及刚刚火遍全网的董小姐,你就知道这个社会的规则是如何残酷地运行。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想结婚生子,因为贫穷也是可以代际相传的。

林世钰 | 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不想生孩子的年轻人,猫当孩子养。(图片来自网络)


国人习惯把考大学(特别是名校)当成一种信仰,可是冷静客观一想,我们拼尽全力、削尖脑袋想挤进去的大学,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回望我的大学生活,我只能很遗憾地说,它给我更多的是工具层面的,比如提供了一个阶层跃升的基本门槛,一块改变生活的敲门砖,而作为教育的内核和根本——价值层面的东西,我的收获并不大。我的大学整体平庸,无法出产电影《死亡诗社》里基廷先生那样的老师,可以打破常规,帮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建构开阔的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从而可以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那些教授大多循规蹈矩,比较无趣,可以授人以知识,但无法授人以智识,点亮学生的灵魂。我整个价值体系的建立,是重身教甚于言传的父亲打的底,后来通过阅读、思考、旅行和交友慢慢完善的。

不过,我所上的大学虽然平庸了些,但比较干净。不像现在某些大学,教授性侵女生、学生举抱老师、男大学生PUA女友致其自杀、大学生虐猫弑母等乌七八糟的事层出不穷。说得不好听一些,叫兽满地爬,粉红遍地走,浊浪滔天。而真正有“独立之精神,字游之思想”的老师要么被“下放”到图书馆赋闲,要么被迫离开。特别近年来,由于大气候的遽然变化,大学越来越缺乏学术研究机构应有的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超然气质,反而唯唯诺诺,一切唯马首是瞻。

年轻人在这样的地方“熏陶”四年或更长时间,能不变坏就不错啦,还能期待他长成耳聪目明、心智成熟、理性悲悯的人才?

在此大环境下,我并不觉得非要把考大学当成一种信仰和唯一的出路,考上就得意忘形,考不上就妄自菲薄。一个真正有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许更适合在社会上“野蛮生长”,自由吸纳各种知识,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而且还能拥有灵活的生存智慧。

比如我父亲。他的学业被WG中途截断,上到初一就辍学了。可是,他一直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生活在比较闭塞的小城,但是对很多事件有着独立清醒的见解,超过大部分大学生和李毅教授之流的“知识分子”。

相反,一个脑子被塞了四年“稻草”的大学生,将来可能还要经历一根根抽出“稻草”的艰难过程。

自我学习和成长远比大学教育重要得多,它贯穿你的一生。

今天看到我欣赏的诗人苇剑写给参加高考的女儿的诗《祝福我的女儿》,颇有感触。摘抄其中两段:

与其忧心忡忡、千头万绪

不如云淡风轻,接受命运的安排

将来不会十拿九稳

也不会有第一等的答案


祝福你呀,我的女儿

闪电写在天空,金榜不过是猪笼

你已毕业于洪水、瘟疫和封条

一匹白马注定要跃出乌云的缝隙


是的,金榜不过是猪笼,或大或小,所以不必在意自己是否在笼中。把自己活成一道闪电,一匹白马,跃出乌云的缝隙,拥抱喷薄而出的红日,这才是最酷的人生。


林世钰 | 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


—— End ——


作者简介林世钰,媒体人,作家。曾出版《美国岁月:华裔移民口述实录》《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潮平两岸阔:15位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实录》《美丽与哀愁:一个中国媒体人眼中的美国日常》《新冠之殇:美国华人疫情口述史》等书籍。其中《烟雨任平生》被“亚洲周刊”评为2019年度十大好书(非虚构类)。


林世钰 | 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


往期导读:

林世钰 | 道路即生活本身

林世钰 | 憋  死

林世钰 |女儿来信:妈妈,我一直都很爱你

林世钰 | 母亲,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林世钰 | 高耀洁:我很孤独寂寞,希望有人来看我

林世钰 | 与女书(8):用你的幸运帮助别人的不幸

林世钰 | 清明节:死是众人的结局

林世钰 | 与女书(7):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林世钰 | 高耀洁:我已经96岁了,死则死矣

林世钰 | 无偿帮助我的美国越战老兵,人生目标是做个好人

林世钰 | 与女书(6):每个人都站在时代的峭壁上

林世钰 | 与女书(5):上帝为每只鸟儿都预备了树枝

春晓 | 美国大学申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林世钰 | 我的“佛系”闺女,最终选择了文理学院(上)

林世钰 | 与女书(4):关心大地上的事情

林世钰 | 再见,哈莉

林世钰 | 与女书(3):拥抱变化

林世钰 | 高奶奶:我今年96岁,活太久了

林世钰 | 与女书(2):只有爱才能抵御死亡

林世钰 | 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林世钰 | 与女书(1):终须一别

人到中年:宛在水中央

林世钰|母亲

林世钰 | 我还在这里等你,希望你从未离开


所属主题
一苇杭之渡彼岸
一苇杭之渡彼岸
用媒体人的眼光观察美国社会,用妈妈的心肠分享教育心得,用旅行者的心情体验旅途趣味。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