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 1 月, 2025
spot_img

民国教育之三民主义时期

正值教育蹲在一处彷徨不止时,三民主义犹如救世主一样莅临中华,它是革命主义,又是社会主义。因此,教育就是要完成革命、灌输和推行主义的工具。唯有如此,中国当时症结可彻底切除,它初期也被称之为党化教育。

1928年,中国民国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决定将“党化”改为三民主义,并采取它为教育宗旨。“恢复民族精神,以实现民族主义;灌输政治知识,以实现民权主义;养成劳动习惯,以实现民生主义。”

针对当时放任式的教育,中华民国不论纵向,从小学到大学,还是横向的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和其它特殊教育,一律须受国家的监督。或者说,其基本原则就是力矫放任主义,而代之干涉主义。

不过,这种干涉更像主导,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除普通的知识外,还特别注意军事训练、团体生活训练以及生产教育的培养。国民教育以儿童为本位,力求普及,“学龄儿童一律接受义务教育”。同时也注意男女教育机会均等,而且“对于女子的教育,尤其必须确认培养博大慈祥之健全母性。”

在此期间,不得不提蔡元培之贡献,尤其是在他的提议下成立大学院,使教育官僚向学术得到扭转。他认为“近十年来,教育部处在北京腐败的空气中,所谓的教育高层根本不知教育为何物,而是专务营私植党之人,遂使教育部与腐败官僚沆瀣一气

随后成立的大学院在于研究,正如它成立之时所秉持的原则:实行科学研究与普及科学的方法、养成劳动的习惯和提倡艺术的兴趣。大学院虽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但不隶属于国民政府,他的全称是“中华民国大学院”。

不久,大学院与国民政府平行的地位变成隶属关系,蔡元培随即辞职不干,反对他的理由则是担心教育会被少数人操纵,反使教育官僚化,但蔡元培“教育独立”之思想则被继承下来。比如学生成绩计算法,它大致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与期末测试成绩,平时成绩也不是单元成绩,而是学生平时的表现,几乎占学成总成绩的三分之二,而非今天学期末最后一张卷子,它里面包含太多的侥幸,因此学生容易作弊。

政治以三民主义为纲,故民生亦自然为教育任务之一,而生产则必被政府注意。中国的教育一直是关于支配行动的教育,而关于生产行动的教育则从来没有。

生产教育一经许崇清提出,就得到很多人的积极响应,实际上生产教育也是打破中国传统读书人“不劳而获”之梦。说什么安贫乐道,大多数书呆子不仅脑子不好使,而且也懒得动手。最可恶的是原本农家子弟,不读书长大后还可以做一个勤劳的农夫,结果一受教育就再也不肯下地耕种了。社会何以进步,尤其还要面临工业机器大生产这样的时代。

而在工业的时代也是如此,原本可以做一个刻苦耐劳的工人,一读书连工人做不成了,这种现象处处皆是。因此,生产教育之目的就是让原来能生产的人,教育之后更能生产,而不能生产之人,教育之后也要成为生产分子。

生产教育也不是撇开现有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寓身于所有学校教育之中,让教育发挥其真正功能。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一群眼高手低鄙视劳动的少爷和小姐。用今天的话,就是教育不能制造全民“富二代”。用陶行知的话说:“教后的青年运用双手和大脑去做新文明的创造者,不教他们袖手旁观做旧文明的享受者。”

最后,说一下这一时期的乡村教育,自民国十六年国人对这一领域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南有陶行知,北有梁漱溟,前者以改造乡村生活为目的,后者以建设乡村社会为目的。

总之,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教育看似干涉,但却允许教育界百花齐放,唯有这样的土壤,才可以孕育出人才辈出的民国大师。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