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2 2 月, 2025
spot_img

万物翱翔 |2025共读《信望爱手册》第一周 阅读指引反馈

我最喜欢也是最熟悉的奥古斯丁著作是《忏悔录》,其中有很多段落都能倒背如流:

我爱你已然太晚了,哦,你何等美好,如此亘古常新,我爱你已然太晚了!你一直与我同在,我却离你而去;

因为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

你的爱就是我的重量,无论我被带往何处,都是我的爱带我去的。

除《忏悔录》之外,还有一些很值得背诵默想的句子:

如此,两种爱建立起两种城市:地上之城,由自爱所建立,导向轻看S;天上之城,由对S之爱建立起来,导向轻看自己。

世间的美好只不过是S对我们的订婚戒指,而有谁会笨到为着订婚戒指放弃结婚的喜悦?

在今生毫无盼望,乃是大恶。《篇论集》

不从十字架底下经过,就无法通往S;不经历先前暨督所蒙受的羞辱,就没有荣耀可言。《诗篇论集》

没有任何必朽之人可以逃避死亡的暴力;同样,这世界也毫无能力逃避爱的暴力。就如死亡是剥夺的终极暴力,爱是拯救的终极暴力。《诗篇论集》

只有爱S的人才知道如何爱自己。

奥古斯丁是一座高山,我们不必被他的盛名和海量著(据说现存奥古斯丁著作文字总量在1500字以上)吓倒,作家安.拉莫特在《一只鸟接一只鸟》中曾经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经常讲给我的学生们听:

三十年前,我哥哥十岁,第二天需要上交一篇鸟类报告。虽然他之前由三个月的时间写这份作业,却一直没有动笔。当时,我们在博利纳斯的小屋中度假,他坐在餐桌前,周围散置着作业簿、铅笔和一本本没打开的鸟类学著作。他面对眼前的艰巨任务,不知如何着手,简直快哭出来了。后来,父亲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膀上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计,你只需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我们也是如此,没有谁是奥古斯丁专家,我们可以一本接着一本,按部就班地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强调如果你想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你就必须能够回答以下四个问题:这本书从整体来说到底在谈些什么?从细部又是怎么说的?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最后,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一开始我们可能很难做到主动的阅读,所以我们需要译者导言、序言、目录、这些东西,你会发现这些文字最终都是为了帮助你真正理解一本书,真正地让一本书属于你。

从《论信望爱手册》的中译本导言里,至少可以看到本书八个主题结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好书是挑人的。如果你不是为了寻求真理,如果你不打算受教,而是为了处处显示你比奥古斯丁还要更受一筹,那就说明你还不适合读他的作品。

有一位大学生,跟他的导师抱怨,奥古斯丁的作品读起来太无聊了。导师对他说:不,孩子,真正无聊的是你。

奥古斯丁生活的年代,尤其是他所受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影响,情感信仰中或者说一个人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非常消极的。奥古斯丁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不是仅仅受人文的教育,他通过通过过教会生活,受的是在圣灵里的教育,这就让他的表达显得非常均衡,显示他为人的牧者心肠。智慧和雄辩在他身上完美结合。

今天,你我的生命是在追求什么?你所追求的是不变的幸福和永恒的至善吗?你对待真理的态度是什么,这的确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奥古斯丁遵循使徒信经的基本框架。你可以称之为属于人类的“人生剧本”。从哪里开始建立起这种基本框架呢?

在这样的事情上,教义就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古典教育家多罗西.赛耶斯就说:“教理就是那出戏码”(the dogma is the drama)。一个不打算认识“S是谁”的人,他的人生一定是凌乱不堪的,一个不以神为起点的人,也不可能以S为终点,他的人生终极而言也只能是不同程度的悲惨。

比如你会听到很多人说所有的宗教都大同小异,都是劝人向善;信仰自由,任何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信仰;信仰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和精神寄托;无论是面对这种日常化的表达,还是面对儒家或者佛教的更为系统化的信仰和伦理规范,基督徒该怎么接受挑战?

要知道这世上的每一处景象、每一个声音、每一缕香气、每一丝纹理、每一种滋味,只要不是罪,都指向“S的荣耀”之事,指向暨督以死亡为我们这些罪人所成就。

原罪这个问题,我见很多朋友都不知如何思考。确实,我们没有给思想“原罪”以及人性一切形式的“罪”多大的空间。今天的表达要么容易走向教条主义,要么就是会降格为一种心理需求。

但是最好的神学家,不是帮助我们如何思考S,如何过好今生,而是教我们如何祈求,如何面对永恒。一个人要想成为祈求的人,除非认识到S是谁,认识到祂的旨意超乎一切。

不然,你的祈求再怎么热烈都好像是在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如果我们对罪的认识不够深入,那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就永远是肤浅的,我们就会觉得,只要靠着自己的力量,借助信的能力,最终就能让自己过好这一生,成为人生大赢家。

关于恩典,奥古斯丁的解释是,S出于爱而非出于任何外在需要或控制的自主行动。S的一切作为——他的创造、审判、救赎、将自己的儿子赐给人类作中保和救赎者、赐JH以灵的能力与引导,以及为一切S的恩典是上帝白白被造的设定结局——均属在此意义上的行动。这恩典使人的灵魂觉醒,能知罪悔改,能信S,能赐下的爱与恩宠赞美他。恩典使人的意志改变,能够行善。靠着赦免并赐盼望,S的恩典解除人的宗教焦虑。恩典荡涤人类的骄傲,使基督徒变得谦卑。S的恩典化作道成肉身的暨督,并在教会中以灵的方式依然临在。

奥古斯丁的《论信望爱手册》是写给他的爱子劳伦修的。在那个年代,书信不仅是私人性,更是公共性的。尤其是对于奥古斯丁这样的主教而言。书信就是他牧养的途径和手段。根据相关研究,奥古斯丁的书信很可能在传递过程中就已经广为流传,并且会当众宣读,成为坚固信徒生命的重要方式。

因为是一本简明扼要的信仰手册,同时也是奥古斯丁晚年的重要作品,我们能够更多地看到在这本小书里,他的神学思想得到了最精炼成熟的展现,同时也回避了很多他本人早年关心的哲学问题。

在希伯来人看来,智慧是“一个人”。人要想获得智慧,成为智慧人,就是认识智慧的本体。敬畏一词表示“敬虔”,其意为“合宜的敬拜”,特指的是对s的崇拜。人应当以信、望、爱敬拜他。三者均是源自s的恩赐

劳伦修问的是,人生的主要目的应是什么?在诸异端面前,人应防范的主要是什么?宗教在何种程度上得到理性的支持?在哪些方面无法支持信仰,信仰因此遗世独立?宗教的起点和目标是什么?ji督教教义的总体概括如何?什么才是公教信仰之坚实而正确的根基?奥古斯丁回复说,你若能透彻了解信、望、爱的正确对象,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因为这些不仅是人在宗教中寻求的主要对象,而且也是唯一的对象。

因为公教信仰之坚实、合宜的根基乃是暨督。“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林前3:11)

这是一本袖珍手册,不是长篇论著。作者直接给出自己的认信,对一切可能的反驳与攻击不予回应。你从整本手册中看不到辩护性的文字。简单说,信是相信s。望和爱是向s祈求。若没有信,望与爱就不复存在。因此,信也可以说是祈求。“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

没有爱,信则于人无益;没有爱,望也无以存在;世上没有不存盼望的爱,没有不存爱的盼望,也没有不存信心的爱与希望。

万物翱翔 |2025共读《信望爱手册》第一周 阅读指引

所属主题
Wayfaring, 徒步客
Wayfaring, 徒步客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