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3 1 月, 2025
spot_img

行走译文 |《日常生活的礼赞》校译后记

2018年,我翻译完《日常生活的礼赞》后,随即打印了六、七本送给身边书院的同事们。大家的反馈不是很热烈(估计是译得太烂),但我依然十分偏爱这本小书。因为那是我文字之路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这次重新从文档里翻出译稿,对照着证主已经正式出版的黄雅蓓译本,心中立刻感受到我要成长的空间实在是太大了,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翻译的错误倒在其次,关键是感觉(这个词该怎么说呢,反正就是你读了自然就会明了)。所以,在校译的过程中,我几乎是想都不想,就立即采用了大部分与黄译本不同的地方(有心的读者对照以后,恐怕会以为我不过是原文照抄,但其实不是,我是花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一句一句对照后完工的,我觉得就着我的能力和个人精力所限,我已经竭尽了自己的全力)。

这中间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我的确理解有误,或者我过去对原文的处理方式非常单一,不足以应对作者的写作手法和遣词造句的习惯。那时候,我的译法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我不是在通读全书以后才开始着手翻译的,因此对于全书的那种独有的语气和口吻,在下笔拿捏对应的词句时往往感到力有不逮。

这一次,重新校译,或者说校改,其实也是对自己生活的再次审视。七年过去了,我的生命发生了什么改变吗?亲爱的朋友,我们是不是都非常急切地想要看到自己的生命能够真的有质的改变?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我们往往低估了文化,尤其是罪带带给我们的压力和破坏。

里尔克在他的里哀叹人到中年:“苦难没有认清,爱也没有学成,远在死乡的事物 没有揭开面幕。”现在认真回想,这本《日常生活的礼赞》到底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会说,我很感恩自己能够在福音派有些僵化甚至是教条的文化里,找到了另外一条安静的小径。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作者捕捉到了生活最平淡无奇的一面,同时又从生活的内在,从生活本身的韵律,给我们以信仰的关照和品味。我越是读这本书,越是感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细密美好。虽然国内也有不少类似的作品,像是梁永安的《论家用电器》或是何小伟的《日常生活的深处》,这些作品还是片段式的对于生活的沉思,没有形成蒂什笔下那种自然的优雅,后者是贴着生活在写,写出来生活的诚与真。

还记得自己2009年受洗的场景,从开封大梁门往西一个小巷子里,带我信主的王阿姨家的二楼小房间,我全身浸入水中,出来后阿姨抱着我,很卖命地哭了一场。

晚上回到宿舍,眼睛红红的,室友还以为我遇到了什么难关。第二天,早上醒来,我突然被一个问题攫住:从今以后,我该如何生活呢?

是啊!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我答案。我原本希望自己可以从那一刻起,就待在教会的圈子里,甚至想过,干脆奉献自己做传道算了。但是神的计划实在是高过人的计划,我妻子总是喜欢对我说:上帝爱你,祂对你的生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计划。现在,年近四十的我,已经成为四个孩子的父亲,现在的我就真的明白每天该如何生活了吗?

不,我想说的是,生活不仅是用来想的,更是用来过的,用来品尝和体验的。没错,生活的确是一份礼物。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到再次闭上眼睛入睡的那一瞬间,我们其实都活在上帝的看顾之下。问题是,我们常常忘记这一点。

虽然我已经不再是原来福音派信仰的一员,但基督教信仰的生活方式,本质上讲仍然是过一种恩典为王的生活。我很感恩有这么一本书陪伴我走过一段生命中不同寻常的日子。我也很感恩,这本书塑造了我对待生活、教育婚姻、娱乐、休息的基本信念。不,岂止是信念,蒂什擅长的不是对观念的抽丝剥茧式思考,她写的是诗,她的书所揭示的生活,就是一首诗。

这本书如今列入《行走教育生活译丛》,我的祷告是,期望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基督徒能够真的从更切身的角度,思考日常生活的大问题。活出日常生活礼仪性的一面。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渴望,我们的习惯,会塑造我们整个人,甚至我们就是身体,我们就是我们的渴望,我们就是我们的习惯。我们爱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这个过程或许是很多教会、很多牧者都不屑去思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太不够神学,太不够规范,但是,如果你已经被信仰教条搞得筋疲力竭,被生活吊打得体无完肤,这本书会帮助你成为一个清醒的基督徒、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2024826

美爸写于国王学院


所属主题
Wayfaring, 徒步客
Wayfaring, 徒步客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