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纠结的医患关系背后(一)

 

    近日,“北医三院一产妇经抢救无效死亡”引发的医疗纠纷事件成了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来高龄待产产妇死亡不应当引起太多关注,但因去世产妇杨某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介入,引起了媒体和网上舆论的激烈争论。事情持续发酵,有人扒出2011年杨某和其丈夫张某的早产婴儿曾于在北医三院去世,北医三院赔偿45万的旧事。118日,北京市卫计委也对此事进行了公开回应,121日北京警方对事件发布情况通报。

杨某是一位妊娠高血压+子痫前兆的待产产妇,因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且不说杨某所在的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向北医三院发公函是否适当,死者丈夫和家属的行为是否属于院方和很多人所说的纠集多人、追打医护人员、打砸医院的医闹行为,仅就死者丈夫和家属连续两日在医院办公室和会议室和院方发生争执,甚至导致肢体冲突这一事件所透露出的信息,折射出让人心痛而又悲哀的医患关系,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反思

医患纠纷成为全国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不止这一次,也不是今天的医患关系才这么紧张。很多年前,我经过国家卫生部门口,看见大门口两边绿植和地上摆满了地方患者的伸冤信和条幅,无一不是因为医疗事故,在地方上诉无门,跑到了部委门口伸冤求助。只是近年暴力伤医事件在国内接二连三地发生才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

2014225日南京口腔医院,陈护士被袁亚平、董安庆夫妇殴打一事,轰动全国,特别是20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病人砍医生致一死三伤的恶性案件,举国震惊。

像《柳叶刀》杂志所说,“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目前这似乎不再是耸人听闻的说法。一些医学院学生甚至说,在学校老师要求我们练习防身术,学习面对袭击时如何保护自己。

病人对医院、医生不信任,医护人员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不对等的收入抱怨连连,面对媒体和公众,医患双方都充满了委屈和不满。多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呼吁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至今不仅未见明显改善,医患关系却还有不断恶化的趋势。

医患关系何以到了今天如此不堪的地步?

首先拿医疗资源来说,国内医疗资源不仅不足,而且分布极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城市,绝大部分省市医疗资源缺口很大,有些地级市甚至没有一家三甲医院,医生和患者比例严重失调。

  据卫生部2011年统计公报,全国执业(助理)医师246.6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含助理)医师1.82人。在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193个国家中,中国的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排名80位。

  新浪微博@医生哥波子:美国排名第一的麻省总医院,床位898张,员工超过21000名。麻省的床位不到国内一般三甲医院床位的一半,员工则是7倍。再说梅奥诊所一年预算接近浙江省一年的卫生预算。中国某院,床位超过5000张,在编员工2000人。”@出国看病蔡强评论道:北京协和年接待患者226万,员工总数4000多人。与此相比,梅奥诊所2012年接待患者116万,员工总数61100人。梅奥诊所的员工总数是协和的15倍,但只接待了协和一半的患者。

  这意味着1位中国医生的工作量顶30位美国医生。

就拿我的老家商丘市来说,人口824万多人,只有商丘市人民医院一家三甲医院,而且是近两年才进入三甲医院。2014年门诊量为1289634人次,出院患者64969人次,而医院在职职工2184人,医护人员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医护比、床护比、医患比,在我国均处于严重失调状态。

地方医院医疗水平不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在病人的治疗上出现差错的概率自然要高,医患纠纷难免出现。

我一个表哥,多年前醉酒开摩托回家,撞上农用车挂斗,当时失去知觉。拉到医院抢救七天,总算捡回一条命,事后一个眼睛失明。半年后,他到北京同仁医院看专家,医生说,当时抢救时医院没有治疗你的视神经,现在视神经已经坏掉了,没办法治了。

近几年,随着空气、水等环境的持续恶化,发病率逐年增长,每年就医人数居高不下,住院病人更是人满为患。还以我的老家商丘为例,1950年商丘市(当时称为商丘地区)人口352万多人,增长到目前的824万多人,人口增长了一倍多,但医院基本上没有增长,医院数量基本没有增长,医院规模也没有按照比例同步扩大,导致目前医院和就医人数比例失调。

不仅如此,医护行业人员流失现象严重,特别是护理行业。北京市医疗机构2011年护士流失率达到7%,其中8090后成为流失护士的主力。上海市医疗机构5年来约有10%的护士流失,个别医院甚至高达30%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随着医疗水平提高,近年诊断查出的重症、恶性疾病患者逐年增多,很多疾病在当地医院或者无法医治,或者病人对当地医生医术缺乏信任,希望跑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医院治疗,导致北京、上海等地的医院不堪重负,医生的工作压力非常大。

在北大肿瘤医院住院部,我和医院的一个护工阿姨聊天。她说,以前哪有这么多病人住院,不知道现在怎么这么多病人。

像一篇文章所说,“医疗队伍的绝对数确实是提高了,可与就医人群的增长速度不相匹配,这就决定了中国医生的劳动强度堪称世界之最。于是,怕上厕所耽误时间连水都不敢多喝、加班加点,成为许多医务工作者的常态,医生过劳死的案例并不鲜见”。

我在医院看到,有的医生本来只出诊半天,但很多病人请求加号,半天就要看50多个病人,常常从上午8点一直看到下午2点半,下午1点半看到晚上7点半。即使这样,每个病人就诊时间也不到10分钟。

这还只是门诊医生的工作量,手术医生常常一个手术下来要站7到8个小时,有的甚至到23个小时。可想而知,一个手术下来,医护人员该有多么劳累!

坐在狭促而嘈杂的诊室内,看着门口排着大队的病人队伍,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医生的心里难免焦虑,医生的身体难免疲劳,如果再担心随时闯进来伤害医生的病人,医生可能根本无法坐下来安心给病人看病。

更正

因编辑疏漏,上期《癌症病人的医疗困境》一文中,应为“美国FDA批准治疗癌症的药物有71种”,“昂为”应为“昂贵”,特此更正,并向大家致歉!

 

所属主题
蒋效中 蒋唐说
蒋效中 蒋唐说
关注公义,追求自由,聚焦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公共话题。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