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士利家族的生命之流汇聚在葡萄牙的晴空之下,如果我们追本溯源,苏格兰和英格兰西部则是他们各自的源头。
父亲这边,盖士利家族——最初读成卡西里斯(Cassillis),居住于埃尔(Ayr)和苏格兰法伊夫(Fife)的丘陵,而母亲的考克斯家族,则生活在英格兰西部的山谷中。
盖士利家族几代人都是福斯峡口(Borrowstounness)的船东,直到曾祖父安德鲁∙盖士利(Andrew Cassels)搬到利思(Leith)。他的儿子詹姆斯∙盖士利博士(Dr. James Cassels),即盖士利的祖父,是一名内科医生。他跟随许多同胞,一路往南,穿越特威德(Tweed),在肯德尔(Kendal)、兰开斯特(Lancaster)一带行医。
后来,他和雷夫∙弗朗西斯∙霍奇森(Rev. Francis Hodgson)牧师的女儿玛丽∙霍奇森(Mary Hodgson)结婚。他为人善良、仁慈、博爱,为付不起钱的穷苦人免费医疗,考虑别人的需要多于自己的利益。尽心尽力地为他人着想。为穷人提供免费的医疗,对拖欠医疗费的人也不收取利息。
他们的小儿子名叫约翰 ∙ 盖士利,是本书传主盖士利主教的父亲。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不看重金钱,为人严谨、勤勉读书。他身体略显瘦小,信仰坚定。他有着倔强的天性,按照自己的信念行事,我行我素,绝不苟且。
盖士利主教父亲
还很年轻的时候,他就被家住曼彻斯特的舅舅罗伯特∙霍奇森(Robert Hodbert)派往葡萄牙里斯本(Lisbon),做他的贸易代表。舅舅是一个富商,当时在葡萄牙生意做得很大。在里斯本,约翰∙盖士利很快交了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并和他们一起为被忽视的英国臣民的孩子们建起一所学校。由于罗马天主教横加阻拦,建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们坚韧不拔。他礼拜天给孩子们上主日学,上课的内容来自使徒书信、福音书及一些基督教书籍。他还自己掏腰包,请一位学者将祈祷书从英语译成葡萄牙语。这本书随后由英国的“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出版。他建起的这所学校运营了四十多年,后来成为位于里斯本英国医院附近的英国圣公会教堂所在地。
在里斯本住了四年后,约翰·盖士利搬到波尔图(Oporto)。正是在这里,他遇见了自己未来的妻子。
现在,我们把视线转向英格兰科茨沃尔德(Cotswold Hills)丘陵地带的佩恩斯威克(Painswick)小镇,这里是盖士利主教妈妈的出生之地。
埃塞琳达∙考克斯(Ethelinda Cox)出生于佩恩斯威克小镇的奥利弗庄园(Homestead of “Olivers”)。考克斯家族是当地望族,在埃塞琳达之前好多代,就经营棉纺厂,生产销售口碑甚佳的“西英格兰棉布”(west of England cloth)。盖士利妈妈的父亲为人寡言、坚韧,长大后继承祖业。盖士利的外祖母个性很鲜明,面部表情温和有力;她深受包括盖士利主教在内的孙辈们的敬爱,活到92岁才归回天家。
盖士利主教母亲
虽然生活在偏僻乡间,盖士利的妈妈从小视野开阔,目标远大。盖士利的外祖母是沃伦∙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的远亲,经常给女儿讲发生在印度殖民地的故事。妈妈有三个舅舅是军人,其中一位在印度服役;还有一位曾在威灵顿公爵手下做事,参加过滑铁卢战争。妈妈的大哥约翰∙考克斯是一位赴印度的传教士,和伦敦会交往密切。作为一个充满献身精神的先锋传教士,约翰∙考克斯在印度传教三十年,没有回过一次家。
盖士利的外祖父母共育有十二个孩子;一半男孩,一半女孩。妈妈小时候在自家花园里为自己找到一个隐秘之处,每天去那里默想和祈祷。他喜欢户外,喜欢去离家不远的丘陵地带远足。当时许多人认为这是粗野的行为,完全不适合淑女!
我想,如果有人问盖士利的妈妈:“你什么时候最像真正的自己”?她的回答很可能是:
不是
穿着舞鞋
在闪亮的地板上
翩翩起舞,而是
大步踏在云霭缭绕的山岭,
呼吸泥土的
芬芳
1839年,盖士利的妈妈18岁。她乘一艘小帆船从利物浦出发,前往阳光普照的葡萄牙。经过15天的海上旅程,她在葡萄牙北部城市波尔图登岸。抵达波尔图之后,盖士利妈妈目之所及,处处是基督教古老的大本营被摩尔人(Moors)洗劫后的遗迹。当时波尔图的市景值得简要描摹:
波尔图位于陡峭、岩石嶙峋的杜罗河(Douro River)北岸,城市距海岸线大约三英里。沿河两岸密密麻麻地建着很多房子,外表颜色各式各样,有大红色、蓝色、绿色等等;有些房子看上去异常简陋,外面涂一层石灰了事。这些颜色各异的房子中间,又夹杂着些许由灰色大理石建起的房屋,让整个城市看上去呈现出美丽的异国情调。城区四周,群山环绕。山上林木葱葱、花香遍野。
诺瓦德迦耶别墅区(Villa Nova de Gaya)位于杜罗河南岸,当时建有一座吊桥与北岸相连。虽然居民不多,但英国人在这里建有很多酒厂,其出产的“小屋”牌葡萄酒深受英国人欢迎。
今日的波尔图已经变成现代化都市,有轨电车通行全城。但在盖士利妈妈刚到的那阵,牛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要不就只能依靠人力,常见女人头顶装满肥皂的箱子、带有抽屉的柜子、里面坐着一对婴孩的篮子在街上行走。这些妇女腰部以下系着裙子,肩披色彩明亮的头巾,头上包一块艳丽的棉手帕;手帕在下巴下打结系牢……
她们有的光着脚,有人穿着民族样式的屐,自有一番风情万种。
盖士利的父母相遇在波尔图这个英国社区里并订下婚约。1843年10月20日,一对新人回到新娘的老家佩恩斯维克举办婚礼。不久,她们又重返葡萄牙。他们把家安在杜罗河北岸,后来又迁到河南岸。他们一共有十三个孩子,其中七个是男孩,六个是女孩。
1858年3月11日,威廉·沃尔顿·盖士利(William Wharton Cassels),也即本书主人公盖士利主教出生,在十三个孩子中排行第九,在七个男孩中排行老六。降生后一个月,他在波尔图的英国领事馆教堂受洗。他名字中的“威廉”,是以母亲在加拿大的哥哥的名字命名的;“沃尔顿”几字取自他们兄弟们家庭教师的名字。这个雷普顿人也是盖士利的教父。
盖士利的幼年时代
注:本文选自《W.W.Cassels-First Bishop in western China》,by Marshall Broomhall,M.A. 阿信、何怿昕译,尹红校
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阿信微言”
要安静做工,吃自己的饭。行善不可丧志。(帖后3章1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