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伍阳本是我的微博好友,读了我的多篇文章,他想拜我为师。这些年来,不少人都向我表达了拜师的意愿,有人甚至比我年长不少。甚至有人想考我的博士,他不知道我自己都不是博士,更没可能招收博士。
我没答应这些愿意拜我为师的朋友的请求,原因主要是:一、我不认为自己有资格成为别人的老师;二、我不是学院里的学者,也没有空余精力指导学生;三、“人心比万物都诡诈”,谁知道学生拜师的目的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如今的老师受到学生伤害的案例还少吗?
当然我也就没有答应伍阳的请求。但伍阳执意要拜我为师,我就给他出了几道题,对他的志向、人品和学识进行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入地测试。与其说我看重一个求学者的学识,毋宁说我看重的只是他的志向和人品。
伍阳的答卷让我满意,虽然他的个别回答与我的想法不同,我甚至未必认可他的个别回答,但他的答卷让我认识到:这是一个志在求道的年轻人!这就足够了。在这个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泛滥的时代,有几个95后年轻人有求道之志呢?
我决定收下他作为我的第一个弟子。我告诉他,我不能教他任何具体的学问,能教他的只是为人和思想方法。他非常高兴。
在后来的交往中,他经常与我讨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及社会问题。我素来直率,总是直截了当说出我的看法,有些他赞同,有些他反对。他反对得也未必有道理,于是我经常对他劈头盖脸地棒喝。好在他不仅不反感,而且还很受用。说到底,他也是与我类似的直肠子。比如,他会专门撰文批评教他诗词创作的大学老师的诗作有阿世之嫌,他也直言我评论他的诗作说的都是外行话。我喜欢这个学生。
他甚至告诉我他内心里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事,这说明他是真正把我当成自己的老师了。既如此,我就要认真对待这个学生了。
说伍阳是个求道之人,目前阶段来看,他所求之道,主要集中在教育之道上。他准备撰写“中国教育改革三部曲”,这本《中国教育问题探究》即是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是《中国教育理性反思》和《中国教育改革方略》。
谁都知道中国教育出了问题。在我看来,《中国教育问题探究》是一个中国教育的亲历者的泣血陈词,是一份中国教育的病象、病理报告,而不是一张药方。这样的报告本身就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它让人们看到问题是如此之严重,以提请教育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来关注它、分析它,并为它找到出路。
换言之,在这本书里,伍阳对中国教育的思考还未聚焦于“论道”的层面,这既是出于审慎的考虑,也与他的经历、学识不无关系。
不过,就我的运思习惯来讲,我更愿意透过现象去判定事物的本质。就教育问题而言,我们需要寻找的是药方,什么药方才能彻底扭转中国教育种种乱象?
我认为,正如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箴言所言“认识你自己”才是教育的第一要义。回答清楚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的人生方向是什么?教育应该如何集中于满足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哪些教育制度、手段不仅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有悖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因此是应该改革的?
希腊哲学家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但他们无力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单单凭人的理性,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哲学家只是人,就算再聪明,也无法为这个问题提供人人都认可的答案。
要回答清楚“认识你自己”的问题,必须把视线转到认识造物主与人的关系上来。因为创造宇宙万物的是造物主,只有造物主才能为被造的人提供意义、方向。我们常常说,充分运用你的“天赋”,你就会度过幸福而成功的人生,但我们恰恰忽略了“天赋”是上天赋予人的,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意味着上天给每个人的恩赐不同。“天赋”并非“人赋”,因此是无法改变的,更不是人自我、自主定义的。我所谓“认识你自己”才是教育的第一要义,意思是,教育是教育者帮助被教育者建立与“天”的关系的过程,被教育者认识“天”的过程,也就是认识天赋、建立正确的天人关系的过程。
不能认识“天”,就不能认识“人”,更不能认识自己。舍此而谈教育的正本清源,正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哉殆矣!
我们常说“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行为的指针,它引导人、塑造人,但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前提其实是世界观。什么是世界观?显然,你需要搞明白世界从何而来。在此基础上,你才能搞明白你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愿借此言与包括伍阳在内的关切中国教育未来之诸君子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