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来,一本名为《置身事内》的经济学著作以想不到的速度在民间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不少朋友向我推荐这本书,于是我就买来读了。
读罢此书,击节赞叹,遂使我产生向朋友们推荐的冲动。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我已多次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过此书。现就此书予以简评,并公开推荐。
先说这本书的优点。
在我看来,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逻辑及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有四类经济学家:第一类是广义的思想家,追求理论创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属于这一类经济学家,作为经济学家的哈耶克就属于这一类经济学家。第二类是智囊、谋士,就职于各种智库,为政府提供各种政策建议。这类人中外都有,而且为数不少,属于技术专才。第三类是批评家,站在古典经济学的规范立场,宣讲经济学常识,批评现实政策。第四类是注释家兼广告大师,急于解释尚未完全成型的某种经济发展“模式”。这类人出于何种目的这样做不便猜测,但他们倒是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古典经济学的挑战者。
中国盛产的,是上述四类经济学家中的后两类。面对所谓“中国模式”,这两类人分属两个争锋相对的阵营:注释家兼广告大师主张,不仅存在“中国模式”,而且这一模式已经尽善尽美,值得列国师法,他们的职责就是解释这个模式,宣传这个模式;批评家则对注释家兼广告大师嗤之以鼻,他们的确看到了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但他们乐于强调应然状态,不屑于研究具体问题,也即不屑于研究从实然到应然的实现路径,真要把他们逼急了,向他们讨药方,他们只能开出四个字——自由放任。
《置身事内》的作者兰小欢教授(复旦大学副教授)与上述四类经济学家都不同。他把自己定位为发展经济学家。他认为,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非常复杂的,要客观评价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要“置身事内”。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其内在逻辑,才能知道成绩因何取得、问题因何产生,才能开出从实然走向应然的药方。他主张“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倒果为因。
由此,读者很容易就能弄明白如下这些公众耳熟能详的事实产生的原因:为什么地方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中国经济为什么能保持长期持续的高增长?为什么地方政府无法摆脱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政府债务因何形成?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因何失衡?国内消费增长因何总是无法实现?
值得提及的是,兰小欢的论述非常简洁、晓畅、准确、严谨、深入浅出,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成理。仅就文笔而言,在中国经济学家中也属不可多得。
在我看来,兰小欢的观点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直接下场参与甚至主导投融资等经济事务是中国过去三四十年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站在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干扰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这也正是中国经济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改革的方向就是政府适时收回看得见的手,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换言之,政府要从生产型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要注重“人的城市化”……
我是认同兰小欢的观点的。
如果说《置身事内》也存在一些不足,我想简单指出两点:
1.作者强调“置身事内”的重要性固然不错,但要解决好中国的问题,仅仅“置身事内”是不够的,还需要“置身事外”,站在全球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历史经验等角度俯瞰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及其逻辑。此书虽然也分散地进行了一些国别对比,但没有专门章节介绍日韩等国当年的发展经验。也就是说,《置身事内》虽然力图建立一个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作为时间的横轴也很充分,但作为空间的纵轴还有所欠缺。兰小欢也在书中感叹目前经济学研究中“国别和案例研究式微”,可见搜集相关资料不易,但我仍然要指出这个缺陷的确是存在的。
2.改革是利益博弈的产物,《置身事内》虽然指出了问题和改革方向,但没有深入分析利益博弈的机制及其可能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兰小欢所指出的方向还是相对理论性的,他没有充分认识到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的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停止改革反而符合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而这正是人们所忧虑的。当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
《置身事内》是一本谈改革的书,我本不愿意谈改革,但即便从理解历史和经济现象的角度看,这本书也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