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所写的一部教育名著。这本书与洛克的其他著作一样,都是英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普通人的思想,至今仍然是欧美乃至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的必读之书。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个篇章,按照作者原文的217个段落进行整理。书中包括了家庭教育和学习教育两大类,与我的阅读前的想象不同,书中并未有深奥难解的教育理论,而是用平实易懂的话,将教育中许多重要且细节的问题娓娓道来,从衣食住行、性格培养到学业进步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洛克在开篇,就指出了“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的观念,虽然教育的主要部分在于孩子的内心,然而外在的躯壳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强身健体而非娇生惯养是作者所推崇的。他指出无论冬天还是夏天,孩子们都不应穿得过暖或捂得太严。并且举了马耳他人的例子(这个地方闷热无比,但那儿的农民都不怕热,每天照样在太阳底下劳动,没有休息,在最热的时候也不去躲那灼人的阳光)证明只要从小养成了习惯,凭借天性,有许多看上去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完全可以适应的。
户外运动对孩子来说亦是不可缺少的,洛克提及罗马人很看重游泳,把它和文化教育放在同等位置。而对于户外运动比较危险的事情,如全身发热后不能下水游泳,坐在或躺在寒冷潮湿的地上,以及喝冷饮料也进行了提醒。
在饮食习惯方面,洛克推崇孩子应该吃清淡而简单的食物,尽量减少吃肉食的频率,多吃面包。而用餐时间可以是不固定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吃得过多或是吃不下东西。在他看来,对食物的节制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
此外,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避免晚上无意义的社交活动;保证孩子的正常排便;药物要少用或者不用;头部和脚部要保持凉爽,脚要习惯与冷水接触等都是洛克谈论到的健康问题,从中可以看到洛克对孩子健康问题的重视和独到见解。
谨慎使用“棍棒教育”,是洛克反复强调的一点。惩罚和棍棒是人们在惩罚孩子时通常所采用的简单粗暴的方法,但其实是最不适合在教育中采用的方法。它存在弊端,最终使这种方法失去效用。
第一,我们人类的本性倾向于迷恋肉体的与现实的快乐,而极力避免一切痛苦,但体罚不仅不能控制这种倾向,反而会给予其鼓励。比如一个不喜欢念书的孩子因为怕挨打而刻苦攻读;本来爱吃不卫生的水果,现在因为怕挨打而不吃了。这样的转变并非真正改变,只不过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肉体快乐,避免更大的肉体痛苦而已。
所以,洛克觉得对于孩子的任何惩罚,如果不能让他为做错了事而感到羞愧,而只是令他感到肉体上的痛苦,那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第二,这种鞭打的惩罚自然会使孩子对教师/父母希望他们爱好的事物产生厌恶的心理。孩子们对于某些事物本来是可以接受的,但当他们因为这些事物而受到鞭打和责骂后,就对这些事物产生了痛恨。令人不快的情境通常会影响到与其相关的无辜事物,例如有人常用某个杯子喝让人反胃的药水,那么哪怕这个杯子干净漂亮,里面的东西也不能让他提起胃口。
第三,这种奴隶式的管教所养成的也只能是一种奴隶式的性情。在棍棒的威逼之下,孩子是会屈服,会假装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棍棒,没人看见,知道不会受惩罚时,他就会放任自己的天性。而且,经过这种约束之后,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更加凶猛。
第四,如果这种管教严厉到极点,虽然也能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由于它会让人精神颓丧,随之而来的就将会是一种更糟糕更危险的毛病,那时,就等于将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换成了一个心神沮丧的家伙。
所以,要想让孩子变成聪明、正直、机灵的人,用棍棒以及其他种种奴隶性的体罚就不是合适的管教方法,这种方法在万不得已(作者认为是顽固和反抗)和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用用。另外,用孩子喜欢的事物去奖励他们,博取他们的欢心,也同样要小心避免。
当然,洛克并非不想让孩子们享受一切无碍健康、无损德行的舒适和快乐。恰恰相反,他主张孩子们充分享受各种正当的快乐,使他们的生活尽可能地舒适和愉悦。不过要注意地一点是,他们获得的那些快乐,只能是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和表扬的结果,千万不能因为他们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情或是没有某种诱惑就不想专心去做,就对这种或那种特殊表现给予奖赏。
《红楼梦》中有一句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洛克相信,相对于人情世故来说。德行更难获得。只有把子女的幸福奠定在德行和良好的教养上面,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方法。
不少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跟同学耍点儿诡计,或是从同学那里学到一点雕虫小技,就以为是学会了谋生的本领,可以步入世界大展拳脚了。然而,造就一个人才,靠的可不是孩子们之间玩弄的恶作剧或欺骗,不是彼此之间的暴力抗衡,也不是共同策划盗窃一所果园的周到的行动,要造就一个能干的人才,靠的是正直公道、宽宏大度和严肃认真的品质,同时还要加上观察以及努力勤奋,而这些品质作者认为学校里的学生们彼此之间是不能学到多少的。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树立尊重和耻辱的观念,只有发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再惹人讨厌的畏惧心,才能成为真正的约束。要在他们的内心建立起善良慈爱的原则,要尽可能利用名誉、赞扬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美好的事物,使这种善良和慈爱的原则变成一种习惯。
另一方面,从孩子会说话开始,身边就要有个谨慎、清醒、甚至是富有智慧的人来照顾他们,任务是把孩子领上正道,远离一切坏事,尤其是避免他们受到不良伙伴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帮助孩子克制欲望,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坚韧的品换,同时对社会上的邪恶有了解,对人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
读书、写作和学问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要的工作。对心智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对德行和智慧都有很大的帮助。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对心智不是那么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就只能会让他们更加愚蠢,成为更差的人。
因此,尽心教养孩子,以确保孩子的单纯,珍惜并培育其善行,温和地纠正并消除他身上的任何不良清醒,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
教养是在他所有其他的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润泽,使这些美德具有效用,为他获得与之接近的周围人们的尊重和好感。培养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就是既不要轻视自己,也不要看不起他人。
在这本书中,洛克将自己的教育心得娓娓道来,令人启发良多。他始终认为,应该把孩子当作理性动物来对待,孩子是喜欢自由的,所以应该引导他们去做适合于他们的事,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受了任何拘束。而不同的孩子,他们与生俱来的性格脾气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养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远胜过其他任何事物,因此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学习、努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