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说眼见为凭,但耶稣却说: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汉东尼
1. 第二条诫命
再看西奈山的现场,摩西上山去领受圣言,而在山下等待的人开始做了另一件事。他们迟迟未见摩西的身影开始变得不安,要求亚伦将那不可看见的神,变为可以看见的样子。这是他们在埃及学到的敬拜神的方式。亚伦照着他们的心意,铸就了一座金牛像,称它为神。汉东尼将这个现场描述为:以色列人为了一个由文化塑造出来的形象,抛弃了神的道。
很快,神便用愤怒回应自以为是的以色列人,死亡的撞击令人对摩西刚刚颁布的十诫中的第二诫留下极深的印象: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 神是忌邪的 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出埃及记 20:4-6)。
汉东尼说:一个必须把神明用视觉形象表达的文化,无法正确无误地认识神;而一个无法正确认识神的文化,也不能如实地传达神的本质。神禁止塑造祂自己的形象,是与当时的文化截然相反的行动,但正是这样的不同,在传递一个重要的信号:神的子民应该以神的话语为敬拜的中心,而不是以神明的形象为中心。
2.变革与阅读
科技技术对阅读产生颠覆性变革,每一天拿起手机时,这种变革就开始了。布尔斯廷用“图像革命”来描述它,而波滋曼早在《娱乐致死》中预见了这个时代会到来,魏尔斯的话更为直接:“形塑文化的责任已经从文字使用者,转到影像制造者的身上了。
”尽管如此,阅读的变革,似乎意味着纸质阅读的终结呢?汉东尼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我们忽视书本,会有什么损失?他诚实地讲到文字与图像的区别是图像(享受娱乐)被动且容易,书籍则需要主动的意念与勤奋的功夫。
对基督徒而言,阅读变革的颠覆,就像西奈山的现场,忽略书本的损失是将对神话语的相信,转向寻求那可看见——在基督之外寻找真实——的信仰。
这是第二条诫命所指出的关键问题。这挑战着基督徒的阅读,是看重图像的形象,还是看重那更为重要的信息的本质:上帝的话。在整部旧约的历史中,圣经不断讲述的一件事是神借着众先知与君王带领一群以言语为主的子民,去战胜一个以形象为主的世界的诱惑。这样的战争,无处不在,以至于战场的惨烈程度令人侧目。
汉东尼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问题:基督徒是否有足够的耐性,去挖掘蕴含于话语中的意义,还是我们也渐渐满足于文化中快速变换的影像所带来的浅薄乐趣。
阅读是实在是关乎灵魂以什么为满足的事。
3.语言与意义
这并不是将图像与语言(文字)设立在两个对立面,它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汉东尼进一步指出语言(文字)更精准地传递有意义的信息,他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语言最能掌握可见现实的意义。图像能够使我们看见,然而通过文字的解释,才能够正确地解读影像。他引用葛尼斯的话说道:这个景象的世界,肉眼所见的范围,不能带领我们超越所展现的一切,因为景象的能耐仅此而已。只有话语和思考能赋予所见景象背后的真相和意义。
第二,语言能够传达不可间的现实。什么是真实,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肉眼所能看见的。神圣的神是真实的,我们的罪行在祂面前是真实的,神借着福音称我们为义的恩典也是真实的。但如今这些现实景况对我们而言,都是看不见的。因此,我们需要祂的话语(特殊启示)帮忙我们“看见”那些隐而未现的。
第三,语言最能赋予我们永恒的盼望。因为语言让我们能够相信眼所未见的,使信心成为可能。正如马丁·路德说:“信心就是在一无所有、尚未着落之时,愿意等待直到所有的事就定位,信心是有关黑暗虚无的知识与智慧,就是针对从未经验、未曾见过与几乎不可能的事。”信心需要语言。
第四,语言让世界观的展示成为可能。一个影像也许值得千言万语,但是它也顶多只能掌握一个独立事件的外观,无法掌握一个世界观。有了语言,我们可以学习或表达想法理念、抽象概念、内心感受以及隐而未见的事物。只有语言,才能让我们发展、理解与传递一个凝聚整合的世界观。
作为一个以话语为中心的群体,我们必须学习在以视觉为主的世界,珍惜语言。如果我们内心看重影像更胜过语言,我们对书本的渴望就逐渐丧失了。
推荐阅读
大阅读家Lit!: A Christian Guide to Reading Books
作者:汉东尼
原文作者:Tony Reinke
译者:申美伦
出版社:校园书房
出版日期:2018/02/01
语言: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