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4 11 月, 2024
spot_img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

小引: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曾任之江堂的长老及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副会长,在之江大学的迁徙中强忍中年丧子之痛,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呕心沥血,贡献了毕生所有。

 

1889年5月31日,李培恩(英文名Baen E. Lee)出生于杭县(今杭州),家庭贫寒、幼年丧父。1904年进入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杭州兴办的育英书院(1914年改为之江大学)正科一年级就读,1906年任学校青年会会长。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20岁的李培恩


1907年,李培恩离开育英书院去严州府(现浙江建德梅城)中学做教师两年,1909年重回育英书院正科四年级就读。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正大门上“育英书院”四个大字


1910年,李培恩在育英书院毕业,其后考入东吴大学就读,毕业后赴美国留学,1919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于纽约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东吴大学老校门

 

1922年李培恩回国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英文编辑,但作为育英书院(之江大学前身)的毕业生,他很快也受邀成为了之江大学的董事会成员,并逐步开始从事之江大学的相关管理工作。1927年,之江大学新任命的校长朱经农因故未能赴任。1928年被聘为副校长。1929年秋,之江大学董事会邀请李培恩代理校长一职。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之江大学里面的李培恩旧居


1929年12月,经校董会与国民政府协商后,设置了文、理、商、建筑4个院10个系,其中就包括隶属于文学院的经济系,当时经济系就由代校长李培恩牵头,这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经济系之一,李培恩负责聘请优秀老师亲自还教授经济学课程,教学采用全英文授课,要求学生作业和考卷全部使用英文,对学生的作业和考卷也坚持用英文批改。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培恩签发的聘约书


1930年秋,李培恩聘请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夏承焘为国学系讲师,以中等师范学历被聘为大学讲师,除了钱穆、梁漱溟等人外,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还不多见,可见夏承焘在词和国学领域造诣之深。1931年李培恩正式接替费佩德任校长之职,是之江大学创办以来第一任华人校长。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温州人夏承焘


1936年6月,民国著名实业家《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为之江大学捐建了钟楼,钟楼竣工后,校长李培恩亲笔为此楼题写“经济学馆”四个大字,镌刻于一块白色大理石上,时至今日,“经济学馆”四个字依旧镶嵌在大楼北侧的二层门楼正中位置。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楼全貌


1937年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1937年11月到1946年,之江大学先后海辗转上海租界、福建邵武、贵州花溪等地办学,辗转路凶险异常,被称为“文军长征”,次子李克桐亦在1942年学校迁徙途中身染霍乱不治身亡,加上长子幼年夭折,其两个儿子都先他而去,四个孩子中只剩下两个女儿。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西迁浙大


1938年7月6日,长期担任之江大学名誉董事长的孔祥熙给时李培恩写了一封信,现藏于浙江省档案馆,已是珍贵文物。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信件内容


1946年秋,李培恩与名医刁信德等著名人士,代表全国宗教界联名发表对时局的意见,指出“应当立即停止内战,进行和平协商;并恢复交通,整编军队,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行民选,改组政府。”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刁信德(1878-1958)


1946年之江大学百年校庆之际,陈立夫、徐悲鸿、潘天寿等名人都写贺词或作画以示庆贺,6月23日三任杭州市长的周象贤写信给李培恩表示祝贺,送一镜屏及转赠陈小蜨先生送的一幅墨竹画作为留念。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存放在浙江省档案馆的信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李培恩校长提出辞职离校赴沪,学校由廖慰慈等五人组成校政委员会,主持学校行政工作。1951年工学院院长为廖慰慈。1952年夏全国院系调整,之江大学各院系奉令并入其它院校,工学院各系并入浙江大学。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浙江大学


1958年6月28日,李培恩因病于上海南京西路家中安息主怀,享年70岁。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培恩(1889-1958)


2009年1月,李培恩的女儿李莲霞、李茜霞姐妹将珍藏1936年的《之江年刊》捐赠给浙大档案馆。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浙江大学档案馆

 

若有奉献可按住

下面本微信专用二维码

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为本寻访传教士足迹平台奉献

李培恩|之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


–欢迎转发–

 

不做传教士、可做传教事

 

寻访者手机、微信:139 688 32737


所属主题
寻访传教士的足迹
寻访传教士的足迹
寻找过去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各地建造的教堂、创办的医院、开设的学校以及安葬在中国的坟墓。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