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我们再说什么人是廉价、没用、可有可无的吧
***
一位叫张华的大学生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叫魏志德的农民掉进了化粪池,当时本来有人准备下去,但他说自己年轻,身体壮,就主动下去救那个农民。那个化粪池是个比较大的地下室,还有梯子通下去。先前那位农民在下面工作,因为里面的沼气很多,氧气稀少,造成缺氧才掉下去的。张华在拖动那个农民的过程中,也造成缺氧,掉了下去。等他再被救上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呼吸。
张华因为救人而牺牲这件事情被表彰,追认为烈士,许多不认识的人都来参加他的追悼会,第四军医大学还给他塑了一座像纪念他。
在80年代,大学生是很罕见的,考上大学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大学生被视为承担建设国家重任的社会精英。所以有人认为大学生为了救老迈的农民,是金子换石头,勇气可嘉,但不值得。这种观点无疑是在对那位农民说:“因为你对社会没什么用,所以不值救你。”说得功利而冷酷。
这样的冷酷观点,自然也引来了反对的声音,有人说张华的行为是崇高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生命的价值不能用社会身份来衡量。
人们之所以讨论这件事情,不仅仅是讨论具体的大学生张华和农民魏志德,甚至也不仅是大学生群体和农民群体的社会评价,而是它成为了一个测试,让人们得以一窥整个社会的伦理天平——如果这一次农民是可以被抛弃的,那下一次可以抛弃谁呢?
如今,30多年过去了,相似的情况如果再发生一次,人们的反应和讨论会有多大变化呢?恐怕不容乐观。
在我们周围,以宏大叙事和功利主义谈论生命的声音似乎从未远离过,比如“不惜一切代价”,比如“清理低端人口”。多少人为这些高谈阔论而激动,茫然不知自己正是别人口中的“代价”和“低端人口”。
这30多年,另一个重要变化是,这种功利主义的生命观从社会进入了家庭,它从陌生人间的彼此藐视,变成了家庭成员间的计算。30多年前,一个坚持要儿子的家庭可能会成为“超生游击队”,现在,他们只需要坚持把女婴流产。
以功利的方式谈论抛弃一个孩子,在我们周围习以为常。
“我们家的资源是有限的,与其培养两个平庸的孩子,不如集中精力培养一个精英的孩子。”
“如果是女儿,我就生下来,生儿子就打掉,以后彩礼太贵了。”
如果父母们是以这样的价值观衡量自己的孩子是否配得出生,那由他们组成的社会,又会如何衡量什么样的人值得被救呢?
人们对未出生胎儿生命的评价,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因为当讨论其他人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在讨论某种社会身份的价值,而这些尚未获得社会身份的胎儿,是一个单纯的“人”,没有任何外在的价值背书,所以当他们被抛弃的时候,是生命本身的价值被最直接地藐视。
作为基督徒,我们怎么来回应这些事呢?我们相信创造生命的那一位主,这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命观呢?
在上帝的眼中,一名大学生的悔改比农民信主更值得高兴吗?
为了“集中力量培养一个精英”,你会打掉被自己视为多余的孩子吗?
《我们选择生命》是“守护生命”的义工们刚刚翻译完成的一本书,并且获得了版权方的授权。我们希望用这本书开启一场“生命读书会”,每周一篇内容,为守护生命而武装自己的头脑。
道德上的支持生命立场,也需将这个时代围绕堕胎的复杂观点考虑在内。这本书相对于我之前读过的相同主题的书,有更广阔而全面的视角。《我们选择生命》将理性、同情、经验和知识汇聚在一起,谱写出一首充满生命气息的交响乐。
圣经提醒我们在耶稣基督里,“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约翰福音1:5 )。戴夫·斯特雷特的《我们选择生命》一书提醒基督徒们,只要上帝的子民继续坚持原则、保守自己的同情心和信念,真理就会继续在堕胎的暗夜中发出光芒。
事实就是这样——堕胎被欺骗性的语言和串通一气拒绝揭露它的媒体所掩盖。这本书里,有很多关于堕胎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角度都不同。但是要注意:任何读过这本书的人将永远不能说: “我不知情……”
这本书总共有17章,如果算进导言和附录的部分,大约20周的时间读完。
第十二章:孕育于乱伦,由上帝创造:对“强奸和乱伦”争论的回答
第十五章:废除堕胎主义者考特妮·布莱斯·戈登——一个无私仆人的故事
我们将通过“小打卡”程序进行内容的推送,以方便大家交流、评论。
也可以同时添加范弟兄的微信,并在验证信息中说明“参加生命读书会” 。
加入我们的祷告分享群,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生命守护者”交流。